深圳社區:24小時廚余垃圾變成有機肥
|
||
[2013/6/6 ] | ||
“廚余垃圾處理時會不會有異味?”、“一臺這樣的機器一天能處理多少廚余垃圾?”昨天(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光明新區在光明新圍花園住宅小區舉行光明新區“生態文明·綠色生活”主題活動暨世界環境日系列宣傳活動,邀請市民代表實地參觀、學習垃圾減量分類知識,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并現場展示了垃圾處理過程,了解垃圾處理后的產物用途。 據了解,新圍花園是光明新區首個實施垃圾分類試點的小區,小區內每棟居民樓的樓梯出口處都擺放有“干濕”兩分類的垃圾桶,居民只需把剩菜剩飯等有水分的垃圾放到濕垃圾桶內,其余垃圾放到干垃圾桶內即可,操作起來簡單方便。 該小區還配備了先進的微生物餐廚降解設備,從源頭上將餐廚垃圾就地處理,實現了“餐廚不出小區”。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在新圍花園小區側門看到了這臺微生物餐廚降解設備,長寬高都不到2米的機器只有冰柜大小,設備正在運轉中而周邊全然無異味。工作人員將機器頂部的蓋子打開,讓市民參觀廚余垃圾轉變成有機肥的過程,并向市民講解機器的運作流程,回答了市民們的疑問。 工作人員介紹,清潔工只需每日清晨花半小時時間,將每棟樓的濕垃圾(廚余垃圾)統一收集放入設備中。設備并不需要人值守就能自行運作,經24小時高溫降解后,廚余垃圾全部轉化為有機肥原料。據了解,100公斤的廚余垃圾放進去,經過24小時左右,就能生產出5到10公斤的有機肥料,水分全部變成氣體蒸發掉了。餐廚降解生成的有機肥營養元素齊全,同時可改良土壤,具有對人、畜、環境安全、無毒等優點。社區居民可以免費獲取有機肥原料到自己家用于花卉種植,真正實現了垃圾有分類,有減量,有利用。現場參觀的市民代表紛紛很有興趣地拿上幾包有機肥料帶走。 據了解,設備是根據實際需求來配置,新圍花園小區只有100多戶,放置的是一臺小型的處理設備,一次性能處理約150公斤的廚余垃圾。而最大的設備每次能處理5噸左右的廚余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