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的再生水處理能力將會有顯著的提升,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將投資304億元,全國規劃建設污水再生利用設施規模將達到2676萬立方米/日。
近年各大省市紛紛掀起了再生水廠的建設、改擴建熱潮。北京已經制定明確行動方案,計劃3年內新建再生水廠47座,處理能力將達到513萬噸/日,有望居世界首位;云南計劃投資約18億元,規劃建設98項(集中式)再生水利用設施,新增再生水處理規模23.08萬噸/日。
不過在再生水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時,再生水的推廣與利用狀況卻并不甚理想,市場反應相對冷淡,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局。目前看來水質已經不是再生水行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沒有明確的價格機制才是阻礙行業發展的絆腳石。
天津創業環保總經理林文波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曾表示,因為再生水價格受制于處理的工藝、規模,而相關的優惠政策并未落實,價格缺乏競爭力,再生水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因而降低。
再生水的成本和價格是決定再生水市場前景的兩大核心要素,直接影響到再生水供給量與需求量,也決定了行業能否有足夠的收益以保證正常發展。而我國再生水利用政策的強制性并非很強,只有在某些地方或者某些行業強制使用再生水,用戶在自愿前提下,要想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上推廣再生水的利用,就必須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
今年,各地方政府也逐步將再生水領域的工作重點移步到價格體系完善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的方案、條例。
4月,《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北京市加快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正式公布,其中明確指出將在未來逐步提高再生水價格,并采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模式,保障再生水利用設施運營成本及企業合理收益,鼓勵以多種融資方式籌措再生水設施建設資金。
2月,《南京市水務布局優化和建管體制改革工作方案》下發,指出將結合城建投融資體制改革,研究供水價格形成及調整機制、污水處理費核算方式及運營價格機制,在今年年底前制訂中水回用價格標準。
6月,《成都市再生水價格管理辦法》正式出臺,其中規定,成都市五城區(含高新區)范圍內再生水價格由市發改委依法制定,其他各區(市)縣范圍內的再生水價格,由當地的價格主管部門依法制定,并報市發改委備案。
另外,云南省以及廣東省東莞市也在今年對再生水價格體系進行了討論、研究,會盡快制定相關的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