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 2013年東江湖“巨網捕魚”活動在資興市白廊鄉中洞漁場舉行,上千名移民和游客參加了 “金秋捕魚節”。近年來,資興市投入3000多萬元在該湖放流魚種過億尾,每年產量達1.5萬噸,為移民增加收入過億元。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 千里湘江,逶迤北去,聯接起沿岸上下游的67個縣市。
雖然共飲一江水,上下游的投入與收益并非對等。下游百姓盡享用水之便,工農業生產因水得利;上游作為水源地,周邊山上綠化,兩岸很少辦廠,地下礦藏禁采,水中限制養殖。
可見,為保母親河一江清水,上游放棄了許多發展機會,理應得到更多生態補償。近年來,湖南省湘江流域相關縣市建議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上游“捧著金碗討飯吃,餓著肚子保生態”
森林環繞,水質清澈,東江湖位于羅霄山脈南端的八面山西坡、湘江支流耒水上游,遠離工業污染,儼然世外桃源。
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東江湖成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地區、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戰略水源地。湘江每遇嚴重污染、季節性枯水,東江湖便臨危受命“補水”。
然而,這個對湘江流域至關重要的人工水庫,卻讓庫區居民及周邊縣市感到不堪重負。
“有林不能砍,有水不能漁,有礦不能開,我們這是捧著金碗討飯吃,餓著肚子保生態。”資興市黃草鎮前程村村支書歐曉亮,一語道出了東江湖庫區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的矛盾。
東江湖4719平方公里的流域內,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水電資源,煤、鐵、鎢、金等地下礦藏豐富。2002年省人大頒布《湖南省東江湖水環境保護條例》之后,東江湖成為全國首個立法保護的大型水庫,隨著生態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保護被列為重中之重,多種產業被限制發展。
郴州市環保局副局長蔣紅彬介紹,自2002年起,資興、宜章、汝城、桂東4縣市對東江湖流域開展了多次礦山環境污染集中整治行動,依法取締關閉非法礦點160多個,取締油污船110多只,逐步開展網箱養殖退水上岸工作,減少水面養殖污染。嚴格控制東江湖流域內新上建設項目,先后否決了46個可能影響東江湖水環境的建設項目。2006年之后,東江湖流域禁采區內不再批準新上采選項目。
與此同時,生態建設投入不斷增加。郴州市通過政府投資、招商引資、銀行貸款、向上爭取資金等,多方籌資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如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等,開展重金屬污染治理,僅資興市每年直接和間接投入東江湖保護的財政資金就在1億元以上。
“東江湖流域涉及3縣1市60多萬人,都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蔣紅彬說,桂東、汝城是國家級扶貧縣,宜章是省級扶貧縣。林業和礦業本是流域內傳統產業,為保護好東江湖,產業經濟開發受到極大制約。他擔心如果得不到補助,新的貧困可能再次產生。
生態公益林每畝每年補償20元,標準過低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前程村的稻田在上世紀80年代修東江水庫時全部被淹,只剩下8000多畝山林,這些山林和湖區寬闊的水面于是成為全村人的主要收入來源。
上世紀90年代,為保護東江湖生態,前程村5500多畝山林被劃為生態公益林,每年每畝給予3.5元生態補償,2010年后補償標準提高到10元,發到林農手中是每畝8.75元。村支書歐曉亮認為,相比每畝山林平均年收入150元左右,這個補償標準實在是太低了。資興市林業局副局長李煥明說,從今年開始,資興市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至每畝20元,但即便如此,仍舊是明顯偏低的。
2012年,為了減少水面養殖污染,資興啟動網箱養殖“退水上岸”計劃。“上岸”的漁民,得到每平方米網箱40至80元不等的補償。歐曉亮說,這只能算是彌補了當年投入的損失,但移民就此失去生計了。資興市東江庫區管理局的呂欣榮稱,即使按當前并不算高的補償標準,資金也不夠,今年“上岸”的網箱還有許多沒有補償到位。
如今,前程村大部分青壯年均外出務工,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兒童。“我們愿意保護好東江湖一湖清水,但餓著肚子也保護不好生態,希望政府能多補助老百姓。”
“東江湖沒有建立可持續的補償制度,又未從水力發電等開發利用收入中提出任何資金作為保護經費,僅靠市縣的財政投入非常有限。” 蔣紅彬稱,未來的生態治理與建設資金缺口仍深不見底。
據介紹,保護東江湖一湖清水,當前急需加強東江湖水環境監測、監察能力建設,啟動東江湖機動船舶油污染治理工程、湖區及流域內各鄉鎮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工程等,但由于缺乏資金,很多工作無法開展。據初步估算,東江湖生態保護和流域污染源治理約需18.98億元。
長期的生態投入無法獲得經濟回報,未來的生態建設資金缺口巨大,這種現象在整個湘江流域并不鮮見。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建立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呼聲強烈。
省林業廳也建議提高生態補償標準。森林為湘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省林業廳資源林政處副處長藍成云稱,盡管中央和省級財政2013年對國家級和省級公益生態林提高了補償標準,但標準仍偏低,按照公平標準、投入標準、產出標準及參照周邊省份補償情況,建議我省公益林補償標準應提高到每畝每年30至50元。
盡快建立中下游受益區對上游保護區補償機制
“我汲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為了湘江流域共同的未來,迫切需要盡快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中下游受益區對流域上游地區的補償機制,促進全流域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2009年,環保部與省政府簽訂的《共同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合作協議》,對我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2012年省委省政府發布的《綠色湖南建設綱要》,明確提出我省要建立多領域生態補償和共建共享機制,重點推進湘江上下游間實行轉移支付等改革實驗;2013年省人大審議通過了《湘江流域保護條例》,省委、省政府將湘江流域保護工作列為省政府“1號重點工程”,更明確規定我省要建立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目前,省財政廳、省環保廳正加緊制定《2013年湖南省湘江流域水質目標考核生態補償暫行辦法》,推動湘江流域所在市縣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我省建立湘江流域水質目標考核生態補償機制已基本具備條件。”省環保廳污染防治處處長劉益貴稱,近年來,我省已在湘江干流和一級支流13個跨市界斷面,設立水質自動監測站,為湘江流域開展生態補償工作奠定了技術基礎,而河北、山西、安徽等地已建立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為湘江流域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經過長期理論論證與實踐探索,我省在推動生態補償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已初步建立起“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建設”等財政補助制度以及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據省林業廳介紹,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保護了湘江流域主要干流及支流、大(中)型水庫。湘江流域林業用地面積9022.66萬畝,占全省林業用地面積的47.27%,共區劃界定省級以上公益林面積3475萬畝,2013年該區域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為5.44億元。
東江湖已于今年被納入國家重點流域和水資源生態補償試點,國家將在東江湖開展多元化補償方式探索和試點工作。省財政廳表示,將繼續加大中央資金爭取力度,推動湘江流域生態補償工作盡快實施,并給予東江湖重點支持。
誰污染 誰埋單
長沙試水河流生態補償
今年4月,寧鄉縣雙江口斷面檢測中,氨氮含量達到1.03毫克/升,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
為此,寧鄉縣向下游望城區政府支付了2.3萬元生態補償金,這是《長沙市境內河流生態補償辦法》(下稱《辦法》)實施后的第一次跨縣市橫向生態補償。
誰污染,誰埋單。《辦法》自2012年3月5日開始實施,是湘江流域生態補償的一次積極探索。《辦法》適用于長沙市境內瀏陽河、撈刀河、溈水河、靳江河等跨行政區域河流。長沙市環境資源交易所所長劉中稱,《辦法》的主要意義在于綜合運用經濟手段,調節水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及破壞者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
按照《辦法》要求,長沙市各區、縣(市)政府安排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補償資金各200萬元,設立了流域生態補償基金專戶。這就意味著,凡是交界面當月水質指標不達標的,上游縣(市、區)需給予下游縣(市、區)生態補償,財政部門可按超標倍數直接從基金中扣繳當地政府水質超標資金。
“我們希望通過《辦法》來明確生態保護責任,增強各部門生態保護意識。”劉中稱,生態補償辦法實施以來,僅有一次水質檢測超標,也說明《辦法》的警示是有效的。
污染需“埋單”,保護有補償。從去年起,長沙市還對長沙城區第二飲用水源區株樹橋水庫進行了每年1400萬元源頭補償,用于環境綜合整治、植被保護、養殖退出補償、污染企業退出補償及礦山采礦退出補償等。
誰利用,誰補償
今年枯水期提前到來,湘江已露出“憔悴的容顏”:水量變小,水流變緩,水質變差。
近幾年,湘江年年“冬枯”,一再依賴上游補給水源——東江水庫放水滋潤。對于下游用水量大的長、株、潭等城市而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總該有些感同身受吧。
在東江庫區采訪,記者看到,當地不惜成本,搬遷網箱上岸,還水體清澈;第一層山脊線以內,劃定生態林,涵養水源。
“但工作還是很難做。”當地干部反映,修水庫時,移民奉獻了家園;如今,水里不許網箱養魚,山上栽的樹又不能砍了賣錢,移民要求加大補償,當地政府財力卻難以承受。
保母親河一江清水,亟需流域上下游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目前,我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補貼,實施一定的生態補償。令人期待的是,我省即將出臺湘江上下游生態補償政策,將為全省開展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探索經驗。
湘江母親河,原來清澈秀麗。過度的人工干預、工農業生產活動造成的污染,才導致了河中生物有機體、生物群落的破壞,導致了水體自我凈化能力的退化。
保母親河一江清水,亦需通過人工良性干預,實施“水體凈化、兩岸禁污、山上綠化”,還河流清澈。落實這些措施,要按“誰污染、誰治理,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開展生態補償。哪一個環節補償不到位,都會影響母親河清麗的容顏。
記者從省財政、環保等部門了解到,除了流域上下游,我省還將探索建立系統的生態補償制度,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區域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