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制,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農村環境作為生態紅線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有望在未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將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重點。
11月11日,環保部發布《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建設與投資指南》(下稱《指南》),針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給出項目建設及投資指南。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農村的污水處理率僅7%.早在2006年新農村建設剛提出時,湛江市根據廣東省的部署,在全市試點建設了30多個村級生活污水處理廠(站)。7年過去了,這些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目前運行情況如何,有何難題需要破解?探討這些問題無疑可為其他地方將要開展的村級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污水全處理
《指南》將農村生活污水界定為農村地區居民生活所產生的污水,主要來源于沖廁、炊事、洗衣、洗浴、清掃等生活行為。
2006年以前,湛江市遂溪縣城月鎮陳家村村民的生活污水都排放到屋外。“屋前屋后都是污水,很臭!村里蚊子、蒼蠅、老鼠也很多。”村干部陳明山回憶。
除了影響村莊環境,生活污水還威脅著村民的飲水安全。陳明山說,以前村中沒有自來水,村民日常飲水全靠自家打的淺井,每逢下雨,污水便會滲入井內,影響水質。
這一情況在2007年發生了轉變。那一年,陳家村籌資200多萬元用于新農村建設,鋪好了水泥路,也建好了污水處理設施。
聽說建污水處理設施有財政扶持,村干部便找到湛江市住建局,爭取到5萬元補助。
陳明山粗略統計,建設收集池和生態處理設施花費約10萬,鋪設水泥管約30萬,“加上修筑排水溝、人工費和租用鉤機的費用,花費不小。”目前,陳家村污水處理設施日均處理污水300立方米,能完全處理全村2000多人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水。
維護花費大
陳家村的污水處理設施分為5級。首先,村內居民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水,由村統一設置的污水溝收集;緊接著,污水由排污管網流入三級消化池,經沉淀發酵和微生物厭氧處理去除大部分污染物;隨后,流入跌水充氧溝的污水,通過落差的流動和翻滾,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提高水中含氧量,達到凈化水質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緊接著,污水流入微生物處理溝,在溝內培育的兼氧菌的作用下再次去污;經上述處理后,污水進入凈化池,經池中水浮蓮根系吸收水中氨氮、磷等富營養物質后,可實現達標排放。
“污水處理已深入人心。”陳明山說,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后,村中幾乎見不到污水,蚊子、蒼蠅和老鼠也少了,處理后的污水能灌溉農田,一舉多得。
陳明山告訴記者,陳家村污水處理設施建好至今,僅2010年清理過淤泥,“清了五天,花了四萬,還沒有更換環保材料。”四萬元的花費對于這個主要靠務農收入,年人均收入4000多元、村集體收入五六萬的村莊來說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也正因為如此,按規定要一年一兩次的清淤工作,在陳家村變成了六年一次。
對于規模更小、集體收入更少的村莊來說,平攤到每戶的費用則更大。這是導致管理跟不上的重要原因。
還有,雷州半島是個嚴重干旱缺水地區,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后,往往由于沒水而癱瘓。
推廣需謹慎
對于陳明山所說的維修難、花費高的問題,湛江市住建局城鄉建設管理科工作人員李華提出了質疑,“一年清淤一兩次,三五年更換一次植物和環保材料,維護起來簡單便捷。”李華指出,村民所謂的困難與只建不管的觀念有關。湛江30多個村級污水設施建成后缺乏維護,有的三級消化池淤泥長期沒有清理,有的管道堵塞,有的凈化池內水生植物因未打理失去吸附功能。
2010年,湛江市住建局對全市30多個建有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試點村進行回訪,發現近半污水處理設施因疏于管理而無法發揮作用。
李華指出,“重建設、輕管理”只是制約農村污水處理工作推進的一個因素,很多村民對生活污水處理持抵觸情緒,“他們認為處理后的水不肥,用來澆灌莊稼不好。”除了觀念外,資金缺乏也是一個制約因素。2009年,全省試點工作步入尾聲后,省財政停止了村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資金扶持。同時,由于湛江市財政撥付的經費有限,湛江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舉步維艱。
李華認為,陳家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簡單、易維護,但全面推廣要設置一些前置條件,比如,要做好排污管道,村民要有建設的意愿并保證維修、管理等,“否則,就會造成投資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