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保產業別冊—《還原一個真實的宜興環保產業》
1976年1月,宜興召開了歷史上第一個產品技術鑒定會,舉辦鑒定會的是高塍公社農機廠,農機廠的廠長一年多前,在上海遇到了同樣是高塍籍的工程師,姜達君,姜達君當時只是想用自己的技術和工作的便利為家鄉做貢獻,他們共同開發了新型的PVC材質的純水離子交換柱,一年多后,他們為新產品的成功開發,鑒定會的成功舉辦而欣喜不已,但他們沒想到,這個召集人員多達數十人的“鑒定會”,產生了2800元的招待費,農機廠的相關領導一連寫了5次檢查放得過關,但他們更沒想到的是,姜達君和農機廠因為這次不起眼的技術開發,他們的名字會長久的出現在記錄宜興歷史的各個場景,其中5次檢查,和2800的招待費用都詳細的記錄其中,但這段歷史的條目卻是:宜興環保產業的起源。
應該說,這次的科研行為,猶如一顆在春雨前埋在沃土中的種子,注定要成為參天大樹;隨后發生的故事,猶如一場精心安排的戲劇,使我們再去探尋那段歷史,即使已過了三十多年,仍然覺得目眩神迷。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于我們這代人,只是上學時背到郁悶的政治考題,在那個年代,卻開啟了一代人的夢想;在江南,已經沉郁多年的商業文化,在人們的血脈中再次復蘇;開發出純水設備的宜興人,這個時候等來了一個仿佛為他們而準備的機會。
1978年,全國人民第五次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字句,第一次出現在國家的憲法中,也是在這一年,中共中央轉批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的《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第一次明確了中國要發展不要污染的理念;1979年,中國有了自己歷史上的第一部環境法:《環境保護法(試行)》。就這樣,中國的環保產業,在懵懂中踉蹌起步,同樣開始起步的,還有在宜興的那群人,1979年,依靠純水制備而設立的宜興縣純水廠,開始涉足工業廢水處理領域,產值幾乎年年翻番,而此時,姜達君的歷史使命仍在繼續,他的一位表弟王盤軍和村書記謀劃開一家村辦企業,姜達君這次給他的是冷卻塔填料,并以此創建了宜興縣太滆建設設備廠,這家廠和宜興純水廠,可以稱為宜興環保產業的兩所黃埔軍校,現在高塍所有的企業都和這兩家企業或多或少的有些淵源。1980年,在高塍的環保產業達到了32個,而到了1983年,純水廠和設備廠就分別衍生出22個和19個企業,高塍的環保企業也快速發展到79個。
1986年到1990年,是大家公認的中國環保工作最有成效的五年,即使以今天看,當時環保相關法規的出臺之密集,范圍之廣泛,工作效率之高,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種迎接新時代,開啟新生活的熱情。這五年對產業產生的影響,至今仍在發揮。這五年,中國有了自己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制定了《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森林法實施細則》、《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實施了5項環境質量標準,36項污染物排放標準和17項環境基礎和方法標準。初步建立了環保執法的科學技術規范。也為環保產業的第一次大發展打下了基礎。全國進入了污水廠建設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到1990年,有150多座污水廠建成投產,各個工業項目也都同步配套了環保設施,無疑為宜興的環保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而對于宜興環保產業的最大機遇,竟是我們現在一個又愛又恨的領域——房地產。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等大城市房地產開發大規模興起,當時的政策是誰開發誰治理,城市污水處理設備市場需求很大。但是因為整個環保市場并不規范,國家也沒有相應的標準出臺,開發商選擇環保產品也只是為了應付政策的要求,而不看重產品的實際應用狀況。這樣一個現實情況給了高塍環保企業一個加速發展的機會,業務員的作用發展到登峰造極。到了1993年底,僅高塍鎮的環保企業就達到了228個,產值也達到了六億元。但這種資源獲取與配置方式的問題也開始逐漸顯現,很多企業業務員在外利用拉關系吃回扣的方法銷售產品,沒有人關注產品本身的質量與應用,這也讓高塍環保產業的發展留下了一個畸形的后遺癥。同時,在高利潤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市場資源流向脫離集體企業的技術員和業務員手里,集體企業開始出現業績停滯和虧損現象。
這一年,全國第一個國家級環保科技工業園落戶宜興,“環保產業之鄉”聲明遠播
進入90年代,隨著92年小平南巡講話,“三個有利于”的提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第二次提速開始了;92年的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曲格平領取了聯合國頒發的國際環境獎,這是世界范圍內環境領域最為崇高的獎項,標志著世界對充滿活力與責任感的中國的認可,中國也逐步融入世界秩序,大量的定向貸款,促進中國開始更多的建設環境治理設施,并引入更多的先進技術與資本。時代的印記,投影在宜興,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兩個:“改制”與“合資”。
94年,以“三個有利于”為指導思想,宜興的環保企業進入全面改制階段,改制工作進行的全面而堅決,集體股份大量退出,“英雄時代”開啟,94,95兩年,宜興就完成200多家企業的改制工作。高塍建筑環保設備公司由王盤軍正式接掌,當年的銷售收入,就從常年徘徊的2000萬元,突破到3000萬元以上。也是當年,這家宜興環保產業的“黃埔軍校”有了一個新名字—宜興市鵬鷂環保有限公司,時至今日,仍有40% 的宜興環保企業,是從鵬鷂出來的人創辦的;一名叫陳孝新的明星業務員,他也是王盤軍的二兒子——王洪春的高中同學,被領導制定任命為已虧損很久的宜興市水處理環保設備實業公司的總經理,后來的故事,和歷史上眾多明星企業家誕生的方式一樣,承擔歷史債務,接收企業股權,帶領企業脫困,陳孝新的公司,也更名為博大水處理有限公司,一直持續到今天。
這時,我們又要提到姜達君,他的弟媳——王臘華,在他的幫助下1984年就自己開辦了環保企業,94年,她的公司已經有了一個響亮的名稱:華都綠色集團,也在那一年,她投入178萬馬克與德國著名企業,有固液分離專家之稱的琥珀公司共同開發固液分離技術。從此,“華都琥珀”也在中國享譽南北。
對內改制,與對內合作,又一次極大促進了宜興環保企業質與量的提升,宜興環保產業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了自己的第一梯隊,形成了在中國代表宜興的環保品牌,1996年,宜興的環保產業達到頂峰,全國環保產品中,有30%是宜興生產的,一個小小的江南小城,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產業奇跡。
至90年代末期,中國一直處于經濟總量快速發展,固定基礎投資快速發展的階段,雖然那個時間,全國的環保投入仍保持了20%增速,但環保投入占全國GDP的占比始終徘徊在1.5%以下,而國際上的通行的慣例,要達到污染和治理的平衡,至少應保持在3%,同時固定資產投入的增長速度,相比較環保投入的速度,可以用一騎絕塵來形容,中國的環境,非但沒有完成舊賬的清理,反而開始向未來預支,產生了欠賬,環境狀況開始急劇惡化,并引起政府和民眾的關注。“零點行動”,“淮河治理”,“三河三湖”成為這一時期的熱門詞匯,區域治理逐漸成為了環保事業的主題。
如果說先前的點源控制階段,成就了環保產業的初期成長;區域治理,就是大資金,高技術,強管理綜合集成的大陣仗了;先前的環保產業成長,基本屬于自發原生,國家正規的機械,電子和資本力量沒有過多介入,是標準的游擊隊+獨立團模式;而進入區域治理時期,國企,外資背景的工程公司,技術公司,設備公司紛紛而來,BOT,TOT,BT等投資方式因為解決國家的資金難題而備受青睞,環保產業,進入大兵團作戰時代。宜興的環保產業,也迎來了最嚴酷的一場考驗,宜興的環保產業份額,開始出現大幅回落,進入慢進實退的階段。
不得不感嘆,宜興人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堅韌的品格,還是有一批宜興人,通過靈活有效的市場網絡,準確的捕捉到市場的走向,鵬鷂率先在宜興成立了設計院,培養了一批設計隊伍,并拿到了環保工程甲級資質,再一次走到了市場的前面,沒有為大浪撲到,反而挺立潮頭,并在2003年,鵬鷂控股的亞洲環保在新加坡主板上市。一批類似鵬鷂的宜興企業,最終在這場考驗中抓住了機會,壯大了自己,形成了今天宜興的產業格局。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過后,已經很難描述現在中國的情狀,但就環境問題來說,已經不是當年大多數人眼中的未來,預言和口號,他突然變得和我們的衣食起居,柴米油鹽密不可分,他突然與道德和政治常常被提起,他突然變成了民族希望,支柱產業;環境問題,成了群體事件的導火索,成了兩國爭論的敏感詞,成了風投眼中的香餑餑。產業之福,國人之禍。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發達國家在長時間逐漸積累和顯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顯現,集中爆發。城市化的進程,環保產業的需求激增。環境修復,變得火爆非常,對于污染指標,人們觀察的多,知道的多,要求的多。中國的環境問題,隨著互聯網的革命性發展,開始進入公開信息管理階段;環保產業,也開始進入綜合服務與治理時期。
宜興的環保產業,站在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上。經過了史詩般的起伏跌宕,宜興仿佛是一個中國環保產業的活化石,保留著各個時期鮮明的歷史特征;有好像一杯芳醇艷麗的雞尾酒,每一層,仍然閃爍著蓬勃的生命力。既有正在轉型成為綜合服務商,擁有上市公司的大型企業,具備了充分的現代企業特征;也有大量家庭作坊式的設備加工廠,男女老少齊上陣,仿佛改革開放才開始。既有省一級的,由當地企業和著名高校成立的技術研究院,有大量中外合作成立的研究平臺;還有大量的業務員,在中國大江南北搶占環保工程;一些公司,甚至將總部設立在北京,聘請業內高手掌柜經理,而在大部分公司,業務員文化仍然大行其道。大家都在觀察,宜興,能否像當年那樣,重新承擔起新時期的歷史使命。
在整個民族都在宣揚環保的今天,在萬物必談環保,談環保必談宜興的今天,這座城市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不亞于當年那場2800元的技術鑒定會。
中國,在等待宜興新的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