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輿情監測室今天發布監測報告顯示,自2013年兩會結束至今,按照各相關關鍵字的各網絡平臺輿情信息總和計算,排在前十位的民意熱點,分別是:環境治理、反腐倡廉、社會保障、食藥安全、穩定房價/物價、網絡管理、戶籍改革、司法改革、醫療改革和社會風氣。
其中,“環境治理”異軍突起,以高于第二名3倍的優勢穩居榜首。而在此話題逾6.8千萬條討論中,超七成(70.8%)網民又將目光鎖定在“緝拿”PM2.5上。
在兩會召開前,對民意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統計分析是歷年慣例。讓人意外的是,這次環境治理超過反腐成為了第一民意熱點。這充分說明,在嚴重的霧霾影響下,民眾對環境安全和自身權益的深度關切。前幾天,石家莊市民李貴欣因空氣污染狀告環保局,就是最好的例證。
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截至目前,已有31個省市與環保部簽訂了治理大氣污染的“軍令狀”。最新消息是,李克強總理在今年2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以“絕不回避”的態度直面霧霾,向環保部部長的追問“不少于數十問”。
從大的方面來講,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是我們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盡合理,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雖然對各自“貢獻比例”還有爭議,但北方冬季燃煤采暖排放都被列為最重要污染來源。由此,一個燒煤,一個燃油,成為空氣污染的最大供應源,產生污染、不可再生、緊缺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落后產能為霧霾“埋單”
來自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從行業來看,煤電廠和鋼鐵廠、水泥廠等工業排放源是京津冀地區的主要污染源。因此,這輪霧霾來襲時,各地停產限產的企業中,這類企業首當其沖。
重污染地區京津冀主要城市迅速采取了一系列防護措施,其中多地都對鋼鐵、水泥、煤炭等傳統行業減產停產。北京空氣污染提升至橙色預警后,以強聯水泥為代表的36家工業企業停產,以首鋼冷軋薄板公司為代表的75家企業減產;河北五個市區在一天之內集中拆除15家鋼鐵企業的高爐,化解過剩產能800余萬噸。
各地應急措施無疑短期內加快了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但環保和淘汰落后產能的雙重壓力也造成傳統工業企業的生產壓力。近一周,環保部督察組啟動了12個地方城市的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督查,結果卻令人憂慮:大量工業企業違規排放、本應該淘汰的落后產能仍然在堂而皇之地進行生產。以致一位專家不無擔憂地說:“產業結構調整是霧霾治理的根本所在,但是目前的利益格局根本無法撼動這些高污染企業。”
“中國不可能再靠復制傳統工業化國家"高資源消耗、高環境代價、高排放"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副部長張永生指出,當前中國面臨的形勢已經發生變化,能源狀況、生態環境、碳排放等方面的壓力加大,中國必須跳出傳統工業化思維,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節能環保產業成經濟“新主角”
霧霾顛覆傳統工業企業之時,也在促成節能環保產業的崛起。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將節能環保產業列入“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去年又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指出,“解決節能環保問題,是擴內需、穩增長、調結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對拉動投資和消費,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霧霾中尋找商機,國際友人給出了不少點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中國正尋求藍天解決方案,一些人提出更有創意的應對措施,比如人工降雨等,一名荷蘭藝術家則試圖在高層建筑上安裝“真空吸塵器”掃除霧霾。而一家英國建筑設計公司給北京提出的計劃是建設一個氣泡中的公園,在氣泡式圓頂建筑里建設植物園,并開設辦公室、零售商店和公寓。
國內治理霧霾仍然要從節能減排入手。國內領先的用電監測平臺—-新能量用電服務網通過打造節能“云”系統,幫助企業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秩序的情況下,降低企業的能耗,減少排放。浙江矽盛電子有限公司通過能效管理一年,已經省下了146萬元電費。
同時,新能源汽車也在逐漸普及。北京在今年將首次大規模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目前已完成城區100個公用快充網點選址,近期將陸續啟動建設;2014年內將完成1000個公用快充樁布局建設,覆蓋中心城區和近郊。在易拿牌照、高額補貼、大建充電樁的多重政策刺激下,新能源汽車行業將迎來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