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的苯超標事件,把我們的注意力拉回到水體污染的問題上。雖然今起恢復正常供水,但自來水“最后一道防線”的問題肯定沒有完。
有幾個疑問:
首先是,蘭州市政府在11日下午4點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才做了通報,蘭州威立雅檢出出廠水苯含量為78微克/升,超過國家10微克/升的限制標準,這個發布會甚至沒有安排記者提問的環節。
但新華社在11日中午的12點是有這么一則消息的:4月10日17時威立雅檢測出廠水苯含量高達118微克/升,22時自流溝苯含量為170微克/升,均遠超出國家限值的10微克/升。
蘭州市民出現恐慌情緒明顯是被這則新聞引爆的,立即在各個自媒體圈內蔓延開來。此時,蘭州市這個3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已經謠言四起,人們紛紛涌進超市,超市貨架的礦泉水很快被搶購一空。
這個時間差極其關鍵,它意味著,從4月10日17時到4月11日的12時,這中間接近18個小時的時間里,真相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蘭州市民都被蒙在鼓里。
可怕的地方在于,沒有人知道,這次的苯污染到底發生多少天了。到底這一次的蘭州威立雅檢出苯超標是偶然的發現么?
不少公眾或許不知道,我們也是查了之前的新聞才知道,就在今年3月6日,網曝蘭州多地自來水出現刺鼻異味。就在一個月前,蘭州市有過自來水受污染的“傳言”,市政府當時做了辟謠,對“傳謠者”做了處理。后來的解決方案是:蘭州市相關部門通過采取一系列降低氨氮含量的措施,自來水異味逐漸變淡,后異味基本消失。只是盡管之后的監測數據顯示水質安全,但市民依然感覺自來水有異味,加上對信息公布遲緩的不滿,許多市民對監測結果表示質疑。
距離上一次全面檢測,即今年3月初自來水異味事件后檢測結果沒有超標僅過了一個月,就出現這次的事情。無論這兩件事是什么樣的聯系,政府公信力都被打進顆新的釘子。而在此間,威立雅水務集團則回絕了多家媒體的采訪請求。
水污染真相為什么遲遲沒有公布?這必須要給個真相,如果一個現代城市的自來水是否安全都要打上問號的話,那么人們就會質疑還有多少污染的不確定性在周圍潛伏著。這反而會加重人們對政府環境安全承諾的懷疑,比如這幾天就有人說了,跟中國的水污染比起來,或許霧霾都只是小菜!
事已至此,人們也并不想聽誰的道歉,任何道歉都是蒼白無力的。只有真相能撫平大家的情緒,蘭州市理應還原這18個小時中每一個節點發生的事,告訴大家,這是為什么?
并且要明確好,到底誰該為蘭州水污染事件負責?
這次蘭州苯超標一事之后,管理層或媒體總是有意無意的引導公眾將憤怒目光投向了蘭州威立雅的外資背景。
從資料來看,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是2007年8月由原蘭州供水集團與法國威立雅水務公司組建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具體的操作是威立雅以溢價1倍的17.1億元高價拿下蘭州供水集團45%的股份。此后,蘭州市國資委占有55%股權,法國威立雅水務占有45%股權,合作期限30年。
威立雅環境集團是當今全世界唯一一家以環境服務為主的大型集團,業務遍及五大洲77個國家,水務在全世界水務領域排名第一。它也算是中國水務領域最大的投資運營商,占中國水務領域的60%。在入主蘭州自來水市場后,威立雅不斷復制蘭州模式,橫掃天津、寧夏、海口等多個城市的水務市場,成為中國水市場最大的洋水務集團。
或許他們會說,中國的水安全交給這樣的洋水務集團,合適么?
從經濟學原理來看,水、醫療、交通、鐵路、電力等都是公用事業,本來就屬于非競爭領域,本來就不適合市場化經營,所以很多人強烈反對民企和外企進入公共事業。無論民企還是外企這些私營企業,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社會服務。他們必然會為了降低成本,而偷工減料、亂排亂放、忽視安全等。自來水更是生命產業,能交給外資或民企來經營?
可國家為什么要把水務行業偏偏賣給私人企業,甚至是外國人?
根源還是中國城市化太快,需要大量的水行業投資需求,而國有水業實在太低效,無法滿足。為應對這些挑戰,2000年起,中國政府開始推行大規模的城市水業改革。只是雖然不斷改革,但水業畢竟具有公共性,市場化也只能是適度的。而且水價剛性,涉及居民利益,完全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是不可能的。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國內絕大多數水務企業都只是“特許經營”,讓這些私人部門投資經營一段時期后,由公營機構收回。而且就算是有外資或民資摻入,基本國有資本依然控股,所以私人資本、外資又有何可擔心的呢?
有一家媒體的話說的好,公營機構并不天然就為民著想,私營企業也不見得只會攫取利潤,只要有合格的監管部門,把水務行業交給國企還是外企,并不重要。
歸根結底,中國由上而下,包括了民間資本以及國有資本的全方位污染,恰恰是國家對于污染檢測、排查、索賠、懲治的力度不足。就蘭州的事件而言,到目前為止,相關部門如何發現、何時發現都尚且無法形成統一的說法。這種復雜的關系網背后,實際上我們想起早些時候,中國本身想要建立整個水資源體系的監測網絡。然而這一網絡,最終流產于各個部門的權力傾軋之中。
過去中國治理污染的感覺就是只管自己不顧鄰居,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當前看到的情況。實際上近段時間不斷推進的京津冀一體化,在類似的局面上對于未來的城市發展有著非常強的借鑒意義。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在于霧霾治理,過去北京的想法是,我要藍天,我不要工廠,于是工廠全部跑去河北了。然后北京說,你圍著我造工廠,我沒法活,河北則是我沒有工廠我就沒法活。于是這種互相扯皮一直發展到今天。京津冀的一體化,實際上探討的是區域經濟之下,經濟互補發展與環境改善的可持續性。北京出口第三產業給河北,換取其工業的逐步淘汰,平抑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壓力的同時,推進環境的改善。實際上,京津冀一體化,恰恰是做出了過去數十件中國發展模式所沒有的嘗試。
對于眼下的水危機,實際上在國家統一監管加強處罰力度的同時,也應該考慮類似的一體化模式。否則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就死路,無疑是在時間上,給污染的問題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