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大好形勢下,我國環保產業和企業將迎來哪些機會?還存在哪些不足?企業如何突破成長瓶頸?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對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清華大學環境總裁同學會會長王世汶進行專訪。
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清華大學環境總裁同學會會長 王世汶
機遇:
財政投入會大幅增加,或將遠超“十二五”規劃
環境管理目標將由總量控制向總量+質量控制過渡
環境信息公開和強化監督處罰等將促進環保產業發展
問題:
部分領域存量不小,但整體效果較差
環境管控支撐體系尚不健全
設施運營能力與需求差距很大
運動式治理現象依然嚴重
技術儲備不足
輕質量重營銷的思維普遍存在
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環保產業發展。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向污染宣戰,并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善考核機制等,這些利好政策信號都令環保產業界尤為興奮。
大好形勢下,我國環保產業和企業將迎來哪些機會?還存在哪些不足?企業如何突破成長瓶頸?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對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清華大學環境總裁同學會會長王世汶進行專訪。
王世汶理事長在第七屆中國環境產業大會上講述環境產業的頂層設計
如何解讀政策信號?
財政投入增多,環境管理政策措施和組織體系正醞釀重大調整,今明兩年市場機會尤多
記者:環保產業的發展主要依托政府的政策安排和投入,怎樣解讀當前中央釋放的一系列政策信號?
王世汶:新一屆中央政府對環境問題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強化政府環境監管責任,改善環境管理體系,醞釀推動環境保護大部制改革等措施都十分令人期待。同時,中共中央組織部還前所未有地推出了《關于改進地方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通知》,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發點,都是深刻和切中要點的。如果都能落實,對于環境質量改善的促進作用將是長期和根本性的。
環境保護已成為國家意志,從國家相關部門制定規則、管理措施,做出資金安排,到市場規模和市場規制發生改變,再到環保產業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到現在為止,新一屆政府在環境領域的改進措施,主要表現在改變管理措施和資金安排等方面,比如資金怎樣調度,任務目標如何分解到位等。
按照當前頂層所釋放出來的一系列政策信號,我個人認為可以推斷出以下幾點:
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投入會大幅增加,或將遠超“十二五”規劃。如果把國內現有的環保、生態建設規劃與計劃加起來,現在的投入安排已經超5萬億元。因此,對環保產業來說,“十二五”最后兩年的市場機會是很大的。
同時,環境管理的政策措施和組織體系正醞釀重大調整。環境管理目標將由總量控制向總量+質量控制過渡。這需要引起相關企業的注意,因為會從根本上改變競爭的環境和態勢。
此外,應急性改善將成為未來幾年區域環境管理的核心目標。例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等區域,都有一些關于大氣、地下水、農村等一系列治理應急性目標出現。而環境信息公開和強化監督處罰等將促進環保產業發展。
王世汶在清華大學環境總裁班上與總裁學員對話
產業和企業還有哪些不足?
部分領域存量不小但整體效果較差;投資有限,需要充分利用
記者:怎樣評價我國環保產業目前的發展?有哪些階段性特征?相關企業又有哪些問題和不足?
王世汶:我個人認為,我國環保產業尚處于產業發展的中前期,這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環保產業整體規模增長仍處于加速期,會維持相當長時間。一個成熟的產業,不會有現在這樣15%甚至20%的高速增長,這屬于產業還沒到發展曲線頂端的現象。
部分領域建設基本成型(如城鎮污水處理基礎設施),部分領域建設快馬加鞭(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十分快),這個現象可能持續到“十三五”前期。
環保產業還有部分領域存量不小,但整體效果較差(如工業污染治理),部分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如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環境管控支撐體系尚不健全(如環境監測和數據預報),一些地方目前還存在數據不足、造假、混亂等現象,對投資、管理、治理體系等有相當大的損害。
此外,環境設施運營能力與需求差距很大,設施能力發揮不足。環境咨詢服務尚處于稚嫩期,環境管理與污染現狀不匹配。資本和關系在市場競爭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產業整體的技術進步和研發沒有形成體系和進行實際投入。
最后,環保工作頂層設計依然不足,運動式治理現象依然嚴重。在相對和有限的投資情況下,怎樣使環境效益最大化,這些都需要從制度上加以設計。
處在這一發展階段,我國的環保企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大企業對技術的擁有和儲備不足。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沒有普遍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這一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市場信號不強。如果我國的環境監管真正做到用質量和最后的效果說話,那么環保技術和相應的管理機制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此外,環保企業輕質量重營銷的思維普遍存在,急需加以解決。同時,很多企業內部人才梯隊參差不齊,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讓企業的發展捉襟見肘。
企業提供區域性環境綜合解決方案的能力明顯不夠,這一問題也值得注意。現在有不少企業提出做環境綜合服務運營商,但我認為能擔當起這一角色的企業還不多。
哪些企業更能抓住機會?
并購依然頻繁,以重資產和新技術應用為特征的企業群體會占據市場先機;企業應該準確定位,固化資源
記者:您對我國環保產業未來一段時間的變化趨勢有怎樣的判斷?
王世汶:首先,我國環保市場的規模會持續擴大,尤其在“十二五”末期,市場規模將非常大。同時,企業群體的兩極分化現象將日益明顯。這主要是由于產業規模、規制的改變。以重資產和新技術應用為特征的企業群體會占據市場先機。
IPO(首次公開募股)的開閘和新三板將強化環保產業的并購和競爭格局。今年將有3家企業IPO,有10家~20家企業已經登錄新三板。而規范企業的治理結構、融資渠道等,會對企業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此外,未來兩年中,并購依然頻繁,會是國內環保產業的重要現象。而未來5年中,我國的環保產業會迎來一波較大的動蕩和調整。專業運營服務市場將會出現在更多的細分領域。不僅在市政工程領域,將來還會擴展到農村、工業項目治理等領域,都能出現第三方的專業化運營,這是真正市場化改革的標志。市場的改變也會帶來企業對復合型人才和專家型人才的爭奪加劇。
同時,我也存在著一些疑問,比如政府環境治理投入的增加來源何處?能否落實?對工業污染的監督是否能真實到位?地方怎么平衡環境和經濟?此外,以環境質量為考核目標的管理和投入將如何推進?對于這些疑問,我個人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記者:環保企業如何突破成長瓶頸?您對未來發展有什么預測?
王世汶:環保企業首先應該給自己定好位。既要懂得傳統競爭策略又要盡可能掌握新的競爭手段。企業需要全方位拓展資源,這不僅包括市場資源,還要有戰略資源。要設計靈活的機制以求能夠固化資源。資源是有流動性的,不少企業、專家鉆研的勁頭有,但是怎樣通過科學的機制將這些資源固化下來,還做得不夠。
此外,企業要真正重視人才,嘗試拓寬使用人才的方式。未來幾年,技術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會不斷提升,因此企業也要拓展視野、加強學習。同時,也要深刻理解合作之道,企業間加強合作也是最快的發展策略。
關于未來產業發展,我認為首先企業的核心要素會凸顯競爭力,這些核心要素主要指資金、技術、管理等。同時,小型的EPC(工程總承包)企業會逐漸淡出市場。外資企業會呈現一定程度的回歸,但會變換模式。
這主要是因為,如果我國對質量的管控、對目標的考核在較短時間內明確,我國環境市場中的企業可能來不及轉變,會需要國外企業進入市場。
大企業開始重視技術,通過購買技術,吸納人才等方式實現發展。一般性中小企業的競爭壓力會進一步加劇。環保產業內會出現新的模式、新的業態,并形成亮點。環保產業中創業企業可能會有所增加,但不會集中在傳統領域。此外,咨詢領域會逐漸升溫,其重要性和收益性都會增強。而且,可以肯定,未來5年會是環保市場前所未有的好時機。
中國環境報
環保產業能否借風揚帆?
中國環境投資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