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業發展概述
講到垃圾處理行業的概況,首先要提一下垃圾處理和垃圾焚燒的重要性。我們環衛行業做的工作就好比家庭的衛生間,家庭的衛生間有兩大的主要職能,一個是保潔,刷牙、洗臉、洗澡,二是排污,大便、小便。一個城市的環衛工作也有保潔和排污兩大職能。如果把家庭五個單元做一個重要性的排序,我想衛生間或許是第一位的,廳、廚房、陽臺、臥室等盡管都非常重要,但是跟衛生間相比可能要排在后面,因為衛生間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另外垃圾處理是一個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和我們的健康和生命密切相關。垃圾處理有一個“一三七”的定律,一天不收垃圾,那么垃圾會成堆,三天不收會嚴重污染環境和影響出行,七天不收也許就是只見垃圾不見人了。這里說的生命線工程是我們溫總理前些年提出來的,由此可見垃圾處理這個行業的重要性。
第二個談一下生活垃圾清運量。城市每年至少有1.7億多噸的生活垃圾,全國范圍每年的生活垃圾產量超過4億噸。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我們說每天每人約產生1公斤垃圾,一家三口一天就是3公斤,一年360多天產生量就是一噸,約合3個立方,也就是說每人每年1個立方。1個立方相當于我們身體平均體積的20倍。全中國13多億人一年產生的生活垃圾的體積相當于260多億人的體積,完全可以淹沒任何一座城市。可見垃圾的產生量非常驚人,如果處理不當其后果將非常嚴重。
下面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幾種垃圾處理方法,目前來講我國垃圾處理中填埋是還是主導的,約占比例為2/3,數量大概2000多座。據住建部統計,現在通過二級填埋廠以上的無害化填埋場,有500多座,處于主導地位。
垃圾焚燒處理近年來一直保持快速發展。住建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城市垃圾焚燒廠為138座,比例達到了20%。
此外,2012年底,全國共建有綜合處理廠23座,垃圾堆肥比例大概是3%,垃圾堆肥處理技術持續處于萎縮和低迷時期。
由于土地制約,填埋只能是有條件的發展。在一些人口眾多土地緊張的大城市,不能作為一個最主要的或者是唯一的發展方向。在大城市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可能目前來講焚燒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再過50年或再過100年,是否它還是比較好的方法?現在不能確定,至少到目前來講對于大城市我認為它是比較好的方法。
跟填埋相比較,垃圾焚燒占用的土地面積只有填埋的1/15或者更低。論處理速度,填埋至少要7—30年才能夠穩定,其中的玻璃、陶瓷等要上萬年,焚燒卻只需要兩個多小時。此外,垃圾焚燒減量化的效果非常好,可以達到80%—90%,其他的處理方法都只能達到20%—50%。垃圾焚燒中,臭味也容易控制。為什么說臭味能夠控制,這是相對來說的,相對于堆肥和填埋來比較,焚燒廠的臭氣是更容易控制的。焚燒是點污染,是工業化的產物,它是一種在工廠內部的一種處理方式,污染控制點明確。另外焚燒還有余熱可用,可以發電上網,這個效益是很高的,現在上網電價達到了0.65元,這種商業模式非常清晰和穩定,企業也很大的積極性,所以我們說將垃圾進行焚燒是非常理性的,目前來講也是比較合理的。
焚燒廠的等級評定去年剛剛完成,主要針對54座爐排爐焚燒廠,由于條件不具備,第一次的時候流化床沒評選。其中有5座達到AAA級,整體水平還是比較高的。
在2012年底,我們的城市垃圾焚燒廠達到了138座,其中有流化床、爐排爐也有其他的處理方式,總的處理量達到十幾萬噸,垃圾焚燒爐子的數量已經超過300個。
技術包括引進設備引進技術,自主開發的等等。比如引進設備的爐排爐,這個不是說整廠設備都是引進的,主要是對爐排、一些控制系統、液壓系統等的引進。投資的單位成本不包括征地可以達到40—45萬,有一些需要征地的項目,單位投資可能達到50萬甚至更多。經營的成本可以控制比較好,垃圾比較合理的補貼已經達到了70塊—120塊。當然在部分城市比如說廣州、深圳、北京、上海達到200塊以上處理費的也有,低于70塊的,50、60塊的也有,平均的范圍,合理的范圍基本上是70塊—120塊,這是一個合理的空間。所以我們在行業的規范化中,應該說已經逐步在向好的健康的方面發展。
二、焚燒熱點分析
垃圾焚燒有很多熱點,但是也有很多的爭議,如垃圾焚燒對環境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污染排放的限制,應該是嚴格還是適度?焚燒的設備是用爐排爐還是流化床?垃圾焚燒是不是一定要前分類,混燒行不行?哪些設備一定要進口,是不是一定有必要?國產的設備可以用多少?投資是找市長還是找市場?種種問題還有很多爭議,這些只是爭議的一部分,很多我們已經都有答案。
環境的影響其實并不大,跟其他行業相比較小得非常可憐,但是就是這么小得可憐的影響還是引起大家的關注,說明我們這個行業的影響力很大,政府、媒體、公眾大家都非常關注。環保的限制,是不是應該非常嚴格?實際上我們從幾年前的兩個82號文,可以看出環保主管部門的一些看法的轉變,包括這個月11號污染控制標準的第二次評審,包括政府部門、專家都給出了一致的看法,要適宜,不能一味的追求比歐盟比日本更高的標準,其實這是不合實際的。比如說碳氧化物控制在200以下行不行?行,但是要另外的處理方式,合理不合理?大家說不合理。垃圾是不是一定要分類焚燒?這個當然是有爭論的,垃圾焚燒本身是混合處理的典型模式,但是我們現在也是輿論在牽著政府的鼻子在走,這個方面政府比較無奈。當然分類并不是壞事,更好的分類有利于焚燒,但它不是焚燒的前提。
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據不完整的統計已經有上百次的所謂的民意事件,比較集中比較大規模的有13起,其中跟焚燒有關的有10起,跟填埋有關的有3起。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些事件都是發生在我們國家焚燒廠最多,經濟最發達,執行環保標準最高的地區,包括廣東3起、江蘇3起、北京3起和上海1起。同時也是房地產升溫最熱的地區,從這里面我們可以反思,是什么引起了公眾對焚燒的高度關注。
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原因很多,實際上這是一種典型的鄰避事件,很多人都希望我們小區里面必須有垃圾房,但是必須在5分鐘以內不超過10分鐘,都希望在別人的家門口,不在我的家門口,焚燒也是一樣,不希望建在自己的后花園。
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現有的垃圾處理設施,包括部分焚燒廠設施標準偏低,運行管理不善,監管缺位,造成污染超排、超標,給公眾帶來了先入為主的不好印象,凡是垃圾處理設施肯定是污染設施,這是劃等號的。第二,我國房地產的價格急劇攀升,大大提高了公眾對環境價值和環境質量的預期。一線城市達到10—15倍。如上海房價由三五千上升到四五萬,我們一輩子的價值價格買套房子,當然要有一個保護,要對環境的質量有一種預期。三是,公眾維權的意識也是加強的。四是缺乏公平合理的補償機制和平等有效的溝通機制,現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正在建立公平合理的補償機制。今天我們發起成立的《垃圾焚燒產業聯盟》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進行交流溝通,實際上也是要向政府發出我們的聲音,建立一個平等有效的溝通機制。五是二惡英的污染給人利用、被妖魔化的放大,二惡英真有這么可怕嗎?答案是否定的。在大部分發達國家垃圾焚燒對二惡英的貢獻低于所有行業貢獻值的百分之一,其他99%并不是垃圾焚燒產生的。
化解矛盾還是要按照國務院的精神。對于企業來講可能還是要取信于民,政府要提高公信力,對于監管、防治污染、實施補貼,加強溝通這些工作都要進一步做好。垃圾焚燒聯盟也應該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當然對于補償有很多,現在我國這個方面的政策也在討論中,包括惠民設施,如優惠的供電供熱的模式,經濟補償措施,解決就業等方案。
新形勢下出現了不少焚燒發展的新趨勢,我總結了四點,第一,原來每家公司接到一個焚燒項目都會高調的宣傳,現在更多的是務實、高效、積極的推進。很多企業也不是希望更多的公眾知道,當然我們也是不回避,必要的宣傳還是會做,但是沒有必要大張旗鼓的宣傳。第二,輿論報道由以前的多元化,改為近年的正面報道為主。第三,政府部門以前是被動的應對,現在是積極的引導,正面的宣傳,這個我覺得都是新形勢下發生的。第四,原來一些項目,規模較小,現在我們拿到一個項目征到一塊地,通過老百姓的支持非常不容易,所以項目布局由以前的小型化、分散化,改為園區化、集中化、規模化。隨著行業發展還會有很多新的趨勢。比如說比較典型的,我們從前年開始企業并購慢慢開始,未來3—5年并購會進一步擴大。
三、上海規劃布局
根據上海市規劃,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生活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100%,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比2010年減少25%以上,形成焚燒為主、生化配套、填埋保障的總體布局。
2015年,上海老港的基地,垃圾處理能力要達到12000噸,大家比較關注的兩個填埋場的處理能力已經是達到了9000噸以上,焚燒廠可以達到3000噸,加起來可以達到12000噸的能力,未來到2017年要達到15000噸的日處理能力,現在的前期工作正在開展。
2010年以前上海的垃圾設施處理規模是6250噸/日,“十二五”期間上海規劃要另外增加10300噸。現在大部分的項目已經開工。上海已經基本上形成市區主要是焚燒跟填埋相結合,浦東以焚燒為主,近郊以焚燒為主,遠郊也是焚燒、填埋相結合的設施布局。
四、全國發展趨勢
“十二五”已經走到第三年四季度,留給我們的時間也就是兩年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垃圾焚燒加快了發展步伐,雖然爭議還是存在,但總的發展基調還是定位為以焚燒和填埋作為一個規劃的主線,其他設施為輔的一個國家規劃建設布局。具體來講,我們是以上海跟廣東、浙江、江蘇作為沿線,向其他地區輻射。即焚燒是集中在東部地區,第二是中部地區,第三是西南地區,第四個是東北跟西北地區,是以東部地區上海跟廣東作為沿線,向西向北輻射,離得越近焚燒的比例越高,是一個扇形發展的布局,預測未來是“四五六”跟“三三三”的布局,這個布局雛形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晰。
先說“四五六”格局,據統計,新增設施處理能力焚燒近四成。即“十二五”新增的垃圾處理設施,焚燒占到四成。其中東部地區的比重占到一半,項目的數量占52.7%,項目的規模也是占一半,54.8%。因此很多骨干企業也集中在東部地區,包括三市七省,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福建、海南和上海等。此外,新建的投資規模投資金額占了六成,盡管從國家的布局來講是占56%,實際上設施的比例經簡單的測算已經達到了65%—67%,所以“四五六”的格局現在已經基本形成,以后可能在十三五力度還會加大。
再說“三三三”格局,這是指到十二期末,一是在運和在建的垃圾焚燒處理項目達到300個左右,有可能超過300個;二是達到30萬噸的處理規模,每個項目平均處理規模為1000噸,早期的只有700、800多噸,但是新建的項目,5000噸的有,2000噸的也不少,1500噸、1000噸是占主要的規模;三是30%的焚燒比例,目前垃圾焚燒處理比例已經達到18%—20%,未來這個數字可以達到30%以上。
未來至少還有10年,仍然會是垃圾焚燒發展的黃金時期。10年以后是不是不發展了呢?當然還是發展的,但是增量速度可能會放緩,主要是要從質量、內涵、標準等方面發展,企業通過并購等手段也會更加集約化。
我的發言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