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受臺風暴雨以及城市化建設、潮水頂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建市30余年中,共發生洪澇災害超過30次,據不完全統計,直接經濟損失達到45億元。近幾年影響比較大的是2008年“6.13”的暴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2億元。今年“511”暴雨事件,據目前不完全統計,廣東省內江門、深圳、珠海等8地23縣118個鄉鎮33.92萬人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45億元。其中深圳的直接經濟損失約8000萬元。
一、深圳市排水防澇的現狀
二、問題和分析
三、探索和實踐
(1)后海河案例——用離岸式填海的思路來解決排水的問題。
像濱海城市的河網地帶,一般是受地勢低洼且洪潮外包的雙重影響較大。后海這一塊規劃面積接近12平方公里,其中填海區5.9平方公里。在沒有填海之前,這一片是有8條排水明渠排入深圳灣,這一塊雨水設計的重現期基本上是一年一遇,2004年之前總體運行情況是比較正常的。從填海開始之后,這一區域的內澇問題就非常突出。而且受后海灣河塘淤積的影響,整個排水管渠的排水能力也有所降低。從表里可以看出來,常年淤積,有的地方達到了1米,最多達到了1.14米。由于這些突出問題,水面壅高,排水出路不暢,路排口的淤堵嚴重。
這一塊考慮借鑒日本東京灣離岸式填海的模式,日本在臺廠那邊利用離岸平臺建立了大的人工島,保留了原有的水利條件的水系,尊重了城市的水系,對城市排水系統的影響也大大降低了。
主要結合后海中心路中間綠化帶的建設,建設了南北向的后海河,通過后海河來解決舊有的城區排水排泄的問題。下圖是建成以后的實景照片。這個模式對整個城市區域的排水能力是一個完善和提高,以及對城市景觀的提升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2)福田河案例——利用滯洪區來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
福田河是深圳河的一級支流,它流進深圳市的中心區域。它的防洪標準定位是一百年一遇。在2008年進行的福田河生態景觀綜合政治工程項目中,對全線的水面線進行了推求,發現在百年一遇的標準下,由于受到深南路的湘潭和田面村這一片湘潭的瓶頸段的影響,使得在田面村的湘潭的水面線達到了6米,超過了地面高層1.2米。如何來解決防洪的問題?對此進行了演算。如果需要削峰或者滯洪達到百年一遇的標準的話,要達到69立方米/秒才能實現。結合公園里面現有的樹林草地建設了滯洪區。通過這種措施,削減的洪峰流量是24立方米/秒。而且深南路這邊建了一個管渠來實現管道洪水的分流。
四、排水防澇方面的思考和建議
一是規劃先行,并通過行政手段確保實施。這一塊要按照《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城市總體規劃》,特別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來實行,要求在2014年底之前完成全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的編制。要合理布局城市排水的系統,確定源頭減排、管渠、泵站、行線通道的主要建設任務,并將這個納入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里去,與道路、園林、豎向和城市防洪等規劃進行協調統一。
二是加大投入,加快排水設施的建設。深圳市現有管渠人均長度是0.7公里,城市排水管網的密度為5.38公里/平方公里。而在德國,2002年的人均排水長度已經達到了5.44公里,管網的平均密度達到了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美國也基本上是這個水平。一般認為排水管網的密度越高,排水管網的覆蓋面就越廣,服務范圍就越大。從前面數據比較的差異來看,還是需要加大投入,嚴控施工質量,加快排水設施的有序建設。
三是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削減洪峰、控制污染。國家要求在新建城區控制徑流系數不大于0.5,改造區域的徑流系數不能大于改造之前的。
四是摸清現狀,參照《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普查數據采集與管理技術導則》的規定要求,完成數據采集、數據錄入、數據校核的工作,逐步摸查清楚排水管網的建設及運行情況。在摸查清楚管網系統的情況的基礎上,要開發排水管網數字化信息平臺,利用信息管理、模型模擬等技術實現對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評估、清淤分析、事故應急分析,發現排水系統的薄弱環節和區域,提高管理效率。
深圳的發展目標是要建設國際性大都市,城市排水防澇能力的提升是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要解決排水問題,提高防澇標準,不僅僅依靠工程措施改造管渠,關鍵是要與城市建設相結合,在城市建設的時候就要對城市開發有所控制、有所引導。另外,實現排水防澇安全的提升,要重視管理,加快信息化的建設。
如果您尚未關注我們,請按本頁上方標題下提示點擊“給水排水”,關注即可。
轉載本文請標明出處:轉自《給水排水》雜志微信,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