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2014(第八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以“環境技術進入產業時代”的主題吸引了50多位嘉賓的思考和600多位參會代表的關注,大家從產業的視角全面審視環境技術的方向,認為要用技術的力量推動環境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用生態族群的理念重組技術市場的競爭與合作,未來的環境技術需要通過產業應用接通地氣。
面對技術的產業化時代,面對可能爆發的新歷史機遇,我們的行業和企業要想站對風口,要想脫穎而出,要想成為行業領跑者,筆者認為必須要跨越5個坎,從而贏得未來。
1、頂層設計坎
三國時代初期,軍閥混戰,諸侯傭兵自重,劉備戎馬多年,沒有一塊自己的地盤,后經水鏡先生推薦,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在隆中有一次密談,諸葛亮為他分析了天下大勢,幫他對未來5-10年市場格局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并指出了實現霸業的技術路線。劉備依計而行,獲得成功。
環境產業在經歷了“跑馬圈地”的關系時代和“資金為王”的購并時代之后,現在正進入“技術拉動”的合作時代。要在這個復雜多變,且互聯網有可能顛覆一切商業模式的今天,環境企業的發展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環境產業未來5-10年的戰略格局是什么,企業應如何站隊,與競爭對手保持何種利益關系?E20環境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面向未來五年的環境產業戰略地圖(2014試行版)》,嘗試描繪出中國環境產業內的水、氣、固廢修復的四大方陣以及270家領跑企業的產業特征和核心能力模型以及細分領域的發展趨勢。讀懂此地圖,可幫助環境企業著手頂層設計,進行產業分析、制定戰略規劃,選擇優秀合作主體,對接資本市場。
縱觀當下成功的環境企業,無一不是看清了未來的產業格局,想好了自己的定位以及可能支撐自己發展十年、二十年的商業邏輯,然后不斷堅持,不斷創新,成為行業翹楚。比如桑德集團,以“三低技術”獲得原始積累,開創BOT商業模式;以SMART技術打開未來有巨大紅利的農村污水處理市場;以“垃圾環衛收儲一體化”,打通垃圾產業鏈,控制資源“入口”的戰略頂層設計,為桑德集團的發展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發展空間。
2、技術合作坎
中國經歷30年的快速發展,GDP展全球第二,資金的充裕使得任何產業的發展不為“錢愁”,產業進入“技術拉動”時代。
6月12日,特斯垃首席執行官埃倫-馬斯克宣布免費公開特斯拉的所有專利技術,讓大家免費使用, 這一舉措讓業界震驚。他認為專利僅僅鞏固了大公司的地位,肥了法律從業者,而對實際創新者而言,只是扼殺了進步。特斯拉的成功被業界歸為互聯網的成功,而他開放專利之舉,也正體現了互聯網“自由、平等、開放、分享”的精神。
現在的環境問題日益復雜,一兩種技術已經不能解決環境的質量問題,推動產業的發展,要實現環境處理處置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需要更多的技術組合和綜合技術的應用,一個機構、一個企業所掌握的技術不足以向污染宣戰。所以桑德呼喚技術合作,國中水務呼喚技術合作。青島天人的董事長曹曼在論壇上表示:單一的技術積累也已經相當成熟了,現在只需要技術的組合創新。
金科水務副總裁王同春在談到膜技術時說:中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膜使用國,也是生產國。膜產品不能互換成為膜技術進步的最大障礙,因此如何破解膜元件不能互換的問題已迫在眉睫。不同代的膜產品就像iphone手機一樣不具有相同性,每一個膜供應商都有自己專有的設計系統、專利的設計,或是專利的膜元件,因此,即使是同一個供應商,不同代產品之間基本也不能互換。“金科水務力求做成膜行業的IBM,在膜濾系統、技術研究開發以及膜系統集成方面成為服務中國和全世界的一個平臺。”他呼喚“國內外微濾和超濾行業,都需要搭建共同的膜技術操作平臺。”
特斯拉在談到電動汽車的發展時說:相信特斯拉、其他電動汽車制造商以及整個世界都將受益于一個共同而快速發展對技術平臺。
環境技術進入產業時代,同樣需要一種開放、合作、兼容的心態,不能死守自己技術、專利和地盤不放,要把自己“放生”,把對手變合作伙伴,形成產業族群,環境專科醫院,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創造增量市場,不然我們的產業和企業都無法跨越這個讓“豬”都可以飛起來的時代。
3、產業鏈延伸坎
在紅色經濟時代,我們追求企業核心競爭力,靠規模、靠成本控制獲取超額利潤,產業鏈是被切斷,只管制造,不管排放、不管環境污染,當我們獲得極大的物質豐富時,我們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成為無法擺脫的夢魘。在綠色經濟時代,我們注重節能環保,但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的利潤大幅下降,“劣幣驅逐良幣”成為潛規則。環境產業一直在紅色和綠色中搖蕩,利潤薄,所以拼命壓縮成本,爭取政府補貼,與政府和供應商博弈,導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
如何突破,找到藍海,環境產業的產業鏈應當如何構建和設計,商業模式應當怎樣創新?這是個坎。
在“2014(第八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上,來自密西西比國際水務(中國)有限公司亞太區副總裁張大偉提出,連通三大產業將提高環保產業的收益率。
“大家經常在討論法律、補貼、投資、工藝技術等等,很少人關注構建(涉及環保領域的)跨行業、跨領域的產業鏈”。張大偉介紹了密西西比的環保循環經濟產業鏈。整個產業鏈有三層產業構成:第一個是初級產業,以污水凈化所獲利潤作為投入資金,利用污泥、園林廢棄物、農作物秸稈、家禽糞便、城市生活垃圾等為原料,采用壓濾加干餾法生產生物碳。第二層產業是利用生物碳進行沙化土壤改良,進行花卉種植,發展有機農業。第三層產業鏈是利用改良土壤種植的作物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如沙棘飲料、化妝品原料等。
“上述產業鏈中,每一層產業的產品都是下一層產業的原料,而每一層產業鏈都比上層投資少、回本快、收益高。在張大偉看來,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可以為企業、政府和社會帶來多重效益。”
一些先知先覺的企業家們已悄悄開始行動,北京的嘉博文,用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等生產有機肥供不應求,裕川環境通過污泥提取工業用蛋白質,青島天人環境通過多項垃圾的綜合處理技術生產車用燃氣和碳肥,在甘肅定西有機廢棄物車用生物燃氣工程中,他們利用市政污泥、廚余垃圾、中藥渣、作物秸稈等為復合原料,實現年產800萬m3天然氣,年產2萬噸有機肥, 1210萬元/年的項目收益。
以上環境產業的產業鏈已經從單一的污染治理向清潔能源、農業、工業、農產品深加工領域跨界發展,產業鏈的延伸,讓企業的獲利空間放大。所以能否實現資源化和產業鏈的延伸是現階段環境企業競爭的重點,決定環境企業是否能夠實現從“打獵時代”向“種地時代”的轉型升級。
環境企業依托生態技術從綠色經濟向循環經濟和藍色經濟的跨域已經開始。
4、資源化的標準化坎
一個產業能否規模化,取決于這個產業能否實現標準化。計算機、汽車、房地產等行業一但標準化就顯示出無比的生命力,產業規模迅速放大,就業機會成倍增長,惠及社會民生。環境產業從無害化產業向資源化產業轉型時,能否標準化是這個產業能否做大的又一個坎。
1972年羅馬俱樂部出了一份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警示紅色經濟的增長方式將不可持續,全球均衡狀態是解決全球性環發問題的最終出路,這個出路的核心是利用生態化調整的技術,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變負資產為正資產的發展路徑才可能解決增長的危機;2012年流行一本叫《藍色經濟》的書,指出人類要師法自然,利用串聯的生態的法則和生態技術,可以產生新的經濟模式和產品,創造新的財富和就業機會,并推薦了100項改變未來商業模式的生態技術,再一次向我們昭示了未來環境和經濟的發展方向。
外國月亮圓起來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希望。當我們發現治理污染的廢棄物可以資源化利用時,大家似乎找到了藍海之城,爭先進城,進去之后才發現很多資源化的產品很難形成產業,原因是不符合需求行業的標準。比如餐廚垃圾、污泥堆肥,廢物中的有機物可利用價值很高,但是作為有機肥進入農業領域需符合農業部的相關標準,而且產品的穩定性必須保證,畢竟涉及食品安全問題。
農口出身,以餐廚垃圾生產有機肥而引起國家領導人關注的北京嘉博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在談到企業10年發展歷程時說,當初做垃圾資源化的時候就考慮了資源化的產品進入農業體系要符合農口標準,所以我們與農業部一同制定產品標準,并通過技術上研發,保證了產品的穩定性。嘉博文的有機肥不僅達到農口的標準,而且達到歐盟的有機肥的標準。嘉博文通過標準對接實現了產業對接,創造了一個大市場。所以在資源化的路上,因為你要進入另一個行業,所以標準很重要,不符合標準和不穩定的產品只能成為新的廢物。
資源化是個富礦,只有懂得開采的人才能創造新財富。
5、互聯網思維坎:
海爾的張瑞敏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他撰文表示,互聯網思維正顛覆世界三大管理理論,即科學管理、科層制即、平衡理論將被零距離、去中心化、分布式所替代,逼迫企業要重塑商業模式、運營模式和管理模式。所以海爾在推平臺組、小微組、小微成員的管理模式。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是個技術加平臺的時代,如果你不對這個時代的特征深刻洞察,并運用其規律順勢而為,注定你走不遠,無論你是否傳統。
大數據理論、平臺理論、用戶體驗理論、入口理論、去中心理論、O2O理論、自媒體理論、社會化營銷理論,你了解嗎?互聯網以及互聯網思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環境產業市場的格局、戰略規劃、商業模式、企業文化、組織管理模式。新銳如特斯拉、小米手機,傳統如海爾,萬科無一不是深諳上述理論,站在正確的風口上,逆風飛揚,風越大,飛的越高,但他們對產品的專注、極致和對客戶的深刻理解則構成了他們高飛的翅膀。
環境企業是傳統企業里的傳統企業,因為市場化程度低,產業發育不完全,市場剛剛全面打開就不得不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你能不能起飛,能不能邁過這個坎?
2014年春節,國中水務用微信發紅包之舉被央視報道,引來行業高度關注,在“2014(第八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上,國中水務的董事長朱勇軍宣布要帶領國中水務中投資運營型公司轉型為環保科技型公司。
博天環境的董事長趙笠鈞拋出了“飛豬”“飛鳥”理論,提出要讓豬飛起來,必須給它插上技術和品質的翅膀,并通過“十、百、千”計劃讓這對翅膀變得更強大。
北控集團近期參加了E20環境平臺組織的互聯網征文,集體發聲,全體思考互聯網對環境產業的影響,可謂聲勢浩大。
桑德集團文一波在2014(第八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的頒獎典禮上說“現在,環境技術確實到了黃金發展期,我們要向互聯網學習,專注、極致、快。過去桑德的環保設備是全系列、全覆蓋,但未來市場會更注重細分領域,這是一個方向,需要專注。
杭州求是膜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包進鋒認為,信息爆炸時代,公眾注意力本就十分貧乏,企業必須要擁有核心特質,才值得被關注被矚目,才能在碎片化傳播中不被淹沒。
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萬眾華認為,在當前環境熱的背景下,打造企業人格魅力體可實現跨越式發展,完成屌絲逆襲。
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總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建議,基于社會化營銷模式,環境企業也需打造企業人格魅力體,環境企業應從頂層設計、案例包裝、樹立人物、亮點梳理、講故事等方方面面綜合塑造企業的人格魅力體。
以上是我們這個行業的領跑企業對互聯網思維的感悟,或深入或淺,大家都在探索和思考互聯網對行業和企業所產生的影響。一個很好的比喻,雞蛋從外部打破一定是人們的食物,如果從內部打破一定是新的生命。對環境企業來講現在需要從內部打破,自我突破、自我顛覆、自我挑戰。
“知行合一”是企業家最高貴的基因,知道了就要馬上行動,你行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