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緩因城市不透水地表增加引發的城市內澇等系列生態問題,福建省政府決定開展提高城市透水率專項行動。福建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近日專門就專項行動組織編制了技術指南(試行),圍繞提高透水率的3個主要實現途徑,從規劃設計優化和工程措施推廣兩個方面,提出在規劃設計中貫徹透水理念的設計要點和要求。
指南提出,提高城市透水率的實現途徑包括加強城市綠化、推廣透水性鋪裝和強化雨水生態管理3個方面。其中,通過加強城市綠化來提高城市透水率的主要方式包括:增加城市綠地面積,能綠則綠,見縫插綠,因地制宜多建設城市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小綠地、小公園等,構建完整的城市綠色透水網絡;積極采用雨水花園、植草溝等下凹式綠地建設形式,提倡屋頂綠化,提高綠地的雨水滯留和滲透能力;提倡建設城市片林,綠地內宜多種植喬木、灌木等涵養水分能力強的植被。推廣透水性鋪裝材料是將目前采用的不透水硬化法改為透水硬化法,使建筑室外地面、道路、廣場和停車場等成為可透水地表,以便雨水入滲回補地下水。強化雨水生態管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礫石、沙土等自然要素的功能屬性,通過建造生物滯留池、滲井、滲透溝、砂濾池和采用透水路面、過濾帶、植草溝、屋頂綠化等措施,對不透水地表產生的降雨徑流進行蓄留、過濾、傳輸、滲透等,實現對地表徑流污染物的處理和地下水的補給,緩解因不透水地表面積增加引發的一系列城市和生態問題。
指南提出,規劃設計優化要以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為目標,將透水型城市發展理念融入規劃全過程,將低影響開發、精明增長、生態網絡、生態補償等理論內化到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面,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地控制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積,提高城市透水率。
在工程設施推廣方面,指南要求,通過各類提高城市透水率工程措施的應用,達到減少暴雨徑流量、延緩地表徑流洪峰生成時間、減少面源污染以及涵養地下水的目的;通過綠地透水優化措施、城市硬化區域透水優化措施以及入滲、存儲設施等,以入滲、過濾、蒸發和蓄流等方式,使地塊開發后透水率盡量接近或優于之前的狀態。此外,還要充分考慮城市空間布局,綜合利用綠地、水體等自然條件,優化園林景觀設計,增加園林景觀的雨水生態管理功能。
指南還介紹了國內外常見的提高透水率的主要工程措施,并推薦數種適合福建省實施的工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