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女漢子|建工環境修復公司徐海珍:為污染土地“療傷”
徐海珍,一個“80后”女孩,博士畢業后,有著讓很多人都羨慕的大城市白領工作,可她卻主動離開京城,奔赴廣西,向污染土壤“開戰”。
場地一線的女博士
多年前,一篇關于癌癥村的長篇報道,讓徐海珍立志要做一個環境的守護者。2011年8月,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畢業后,徐海珍進入建工修復公司場地調查與風險評估部,與環境修復正式結緣。
入職后徐海珍立刻參與河北某重金屬污染現場調查工作。該場地原是一家汽配廠,生產過程造成土壤和地下水受到六價鉻污染,場地內土壤污染最深處達到6米。
六價鉻經消化道侵入時可引起嘔吐、腹疼,經皮膚侵入時會引發皮炎和濕疹,吸入可能致癌,還可能造成遺傳性基因缺陷。進入場地作業要全副武裝目前最高級別的防護設備。當時正值夏末秋初,裹得密不透風的徐海珍與男職工在現場一呆就是七八個小時,一個點一個點地采樣收集數據。除了中午吃飯外,連防毒面具都不能摘。每天脫下防護服時,她都像從水里撈出來的一樣。
深山老林中尋覓污染
2011年,云南曲靖重金屬污染被曝光;2012年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爆發,西南部地區連續發生震驚全國的環境污染事件。
2013年初,徐海珍主動請纓前往廣西省,負責西南地區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市場開拓。當時,她帶領的團隊僅有三名員工,平均年齡27歲,駐地就在廣西河池市一個偏僻的山區,連一間像樣的辦公室都沒有。
初入廣西,巨大的飲食差異是擺在她和隊友面前的第一道坎,當地人一天三頓吃粉,極少吃面食,幾個月下來,大家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當地叢林密布,再加上濕熱的氣候,蛇類眾多,有時走在路上就會碰到致命的毒蛇,徐海珍至今想起來都心有余悸。
為了摸清當地重金屬污染狀況,徐海珍每天要在崎嶇的山路上走幾十里路,沿著河流記錄周圍生態情況,有時為了取樣,甚至要在冰冷的河水里站上幾十分鐘。出生于山東濰坊的徐海珍,開始無法適應當地濕熱的氣候,白天工作,晚上失眠,幾個月下來,整整瘦了一圈。
“環境醫生”變身“環境管家”
經過實地調查,徐海珍發現,當地政府缺少專業的治理經驗和有力的財政支撐。徐海珍思索,環保企業有技術、社會力量有資金、政府有需求,為什么不能進行資源整合呢?
經過調研、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徐海珍決定,以廣西河池市重金屬污染治理為切入點,兼顧農田、河道綜合整治,探索一項集投融資、咨詢、設計、設備采購、工程總承包、運營、開發于一體的環境綜合管理服務,從“環境醫生”轉變為“環境管家”。
在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為了說服當地政府正確認識環境現狀,拿出財政資金支持生態治理,她一年里拜訪了70多次,并站在政府角度制定出治理后繼續環境管理的方案,引來周邊縣市效仿。
2013年,河池市人民政府以徐海珍團隊理念為母本,組織編制了《廣西河池市龍巖灘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并成功向國家申報了地區歷史上首個國家級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河池市龍巖灘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試點項目。
目前,徐海珍帶領團隊已陸續與大化瑤族自治縣、鳳山縣等簽署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特許管理等項目服務,申請落實國家資金項目3項,合同總額高達19億元。
記者 謝峰/文 企業/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