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在三峽工程開工20周年之際,三峽集團發布《長江三峽工程運行實錄(2013年)》,這是三峽集團第二次發布類似公報。
在庫區泥沙方面,《運行實錄》顯示,根據三峽水庫蓄水以來泥沙觀測成果顯示,三峽庫區沖淤情況滿足或優于原預測成果。這顯然是三峽集團的福音。“三峽水庫的壽命更長了,原來預計120年,現在可能300年以上。”韓其為分析。
但另一方面,泥沙減少,清水下泄。這樣的清水經過大壩下泄后,因為水的勢能作用,流速加快,進而會重新攜帶新的泥沙。
最直接的后果是,防洪堤崩塌。《三峽環境驗收報告》顯示,三峽蓄水后,長江干流防洪堤崩岸655處,總長度495.9公里。
原三峽集團董事長曹廣晶曾講過,“我不否認三峽水庫清水下泄對下游堤岸崩潰有一定影響,但這絕不是主要原因……這與河岸本身的堅固情況、水流的方向和沖擊力等都有密切關系。”
但更深刻的改變則是長江與流域內湖泊的“江湖關系”。“比較明顯的是對洞庭湖的影響。”翁立達表示,“洞庭湖與長江的關系是幾萬年形成的,現在一下被打亂,本來水生生物是可以進來(洞庭湖)的,現在進不來了,整個生態都在發生變化。”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很嚴重的。”王兆印也認為,三峽庫區的淤積問題已經變輕了,這個百年之內至少不會成為問題,但是下游的沖刷問題反而加重了。“在洞庭湖的松滋口,沖深四五米已經不得了,未來如果沖深十幾米深,河床降低那么多,進入洞庭湖水量只會越來越少。少進沙是好事,少進水就要壞事。”
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泥沙研究成果,三峽水庫蓄水后三十多年內,在無人為干預的條件下,長江中游的荊江河段將發生大量的沖刷。沖刷后,通過松滋口等三口進入洞庭湖的徑流將大為減少。70%以上的沖刷將集中發生在下荊江藕池口到城陵磯的167公里河段,河床將平均下切7.4米。而中國水科院計算結果是,“藕池口—城陵磯”段最大沖刷量(50年時)更將達到23億噸,下荊江平均沖深超過10米。
此外,清水下泄同樣影響到長江入海口,尤其是上海。“我知道上海以前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要造陸,如果三峽繼續這樣的話,沙是不能連續供應的。沙沒有了,它就造不成了。”王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