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態城:昔日鹽堿荒灘漸成生態城市樣板
驅車從天津市中心前往漢沽方向,大約50分鐘可抵達中新天津生態城起步區。生態城內社區住宅樓頂、陽臺大都安裝了太陽能板,道路兩旁的路燈采用了風光互補的LED路燈,以充分利用沿海風能優勢。在中央大道兩側,太陽能光伏板沿路排開綿延超過6公里。
“你能想到嗎?這里過去三分之一是鹽堿荒地、三分之一是廢棄鹽田、還有三分之一是污染水面。”中新生態城管委會環境局局長靳美珠說。
中新天津生態城位于天津濱海新區,占地30平方公里,是由中國與新加坡兩國政府合作共建的一片生態“試驗田”。生態城從2008年建設之初就提出了一個頗為宏偉的目標,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一個人口達35萬人、綠色建筑比例達100%的國際生態城市樣板,為中國城鎮化建設探路。
初春時節,記者站在生態城最大的景觀湖清凈湖畔看到,碧水藍天下,湖岸邊蘆葦迎風舞動,時而有水鳥從水面上劃過。靳美珠說,這座湖曾是一個占地3平方公里,積存了40多年工業污水,治理難度堪稱世界難題的污水庫。經過3年不懈努力,最終治理污水215萬方,污泥385萬方。
“湖底含有重金屬的污泥被燒制成陶粒,用在了后來的城市美化當中。”中新生態城管委會環保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朝輝介紹。目前,生態城污染底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技術已申請成為國家專利,動漫公園、薊運河故道、永定洲等城市公園相繼建成。如今的城市又把目光投向珍惜鳥禽的保護,管委會正在規劃建設南灣濕地水鳥公園,在生態城內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
生態城管委會主任徐大彤認為,生態城的更大意義在于探索生態建設的經驗,具備向國內其他城市推廣的價值。已經投入使用的垃圾分類氣運系統就是這其中的代表。
居民將垃圾分好類后,可在樓道內完成垃圾投放。當投放的管道內風壓值達到一定數值,垃圾儲存處的排放閥將自動打開,隨后垃圾將以每秒25米的速度隨氣流抽送至中央收集站,并實現垃圾分類。記者發現,整個垃圾輸送過程完全密閉進行,沒有裸露在外的垃圾。
生態城還借鑒新加坡經驗,建立了規范化、標準化的“生態小區——生態社區——生態片區“三級居住模式。統一規劃建設的一站式、綜合化社區服務中心,讓居民在500米半徑內就能解決生活所需,不用涌入城市中心。
由于規劃的整體性,生態城還建設了中國首個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區,智能家居在這里率先成為現實。住在生態城紅樹灣小區的謝凱是智能家居的用戶之一,他告訴記者:“家里孩子小,經常半夜吵著要喝熱水。我躺在床上用手機就能直接操縱智能開關燒水,十分方便。”
隨著積累的經驗越來越豐富,生態城逐漸形成了《中新天津生態城指標體系》,真正形成了可借鑒、可推廣、可復制的生態城市樣板。
“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通過超前規劃、統一布局,探索中國城鎮化先進可行的可復制模式。如果能解決產業支撐這一普遍性難題,必將大有可為。”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薄文廣這樣評價建設中的中新生態城。
當然,生態城的建設之路并不平坦,它就曾因過于聚集住宅建設忽視其他而受到質疑。隨著區內國家動漫園、科技園等產業載體越來越豐富,商業街、酒店、中小學等配套日益完善,這樣的生態城已經逐漸有了宜居城市的面貌。
被稱為世界“生態城之父”的艾洛·帕羅海墨教授就認為:“不是說一個生態城就能拯救全球,但中新天津生態城會帶來更多的生態城市。”
(以上內容轉自新華網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