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監利縣汴河鎮污水處理廠采用人工濕地工藝,耗電少,但占地大,維護難。
![]() |
圖為:擔心工業廢水殺死處理池中的菌種,沙市區岑河鎮污水處理廠在進水口上增設閘門。
湖北日報訊
文/圖 記者 彭一葦
去年,本報曾報道我省 50座鄉鎮污水處理廠僅8座正常運行,而仙洪試驗區的污水處理廠幾乎全在“曬太陽”,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時隔一年多,經過各級政府補助運行經費、完善管網配套等努力,這些鄉鎮污水處理廠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前不久,省住建廳對我省仙洪、四湖地區的25座鄉鎮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檢查,有13座處理廠(仙桃市毛嘴鎮、張溝鎮、沔城鎮、楊林尾鎮,洪湖市峰口鎮、曹市鎮、瞿家灣鎮,監利縣朱河鎮、新溝鎮、福田寺鎮、柘木鄉、汪橋鎮,沙市區岑河鎮)已能夠正常運行。
然而,調查顯示,由于洪湖市、監利縣基本都是今年3月下旬才正式簽訂合同、確定運營模式;其他污水廠還處于運行調試階段,負荷率和出水水質與驗收標準存在一定的差距;已經正常運行的處理廠,也由于工藝不適合、后續資金不足等原因,壓力依舊很大。
陸續啟動的污水處理廠何時才能“磨合”到位?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工藝雖多仍眾口難調 不少污水處理廠“水土不服”
人造載體生物膜強化生物塘、兼性生化與強化人工濕地組合、STCC深度凈化、改良氧化溝、硅藻精土處理法、水循環澄清池處理法、生物接觸氧化法……
不同的名稱,代表著不同的污水處理工藝;而這些工藝,仙洪試驗區的25座污水處理廠都有采用。“因為帶有試驗性質,所以我們縣的9座處理廠采用了4種不同的工藝。”監利縣住建局總工程師吳愛平說。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各級投入大量資金配套建設管網,使全縣的處理廠逐漸開始正常運轉,而廠子一轉起來,就發現不同工藝的短板。
如白螺鎮、柘木鄉、汴河鎮等幾個地方,都使用兼性生化與強化人工濕地組合工藝處理污水。這種工藝主要利用人工濕地中的植物根須來吸附、凈化水中的污染物,運行一段時間后,必須用人力挖開濕地進行清理,耗時耗力,費用非常高。而且,一到冬季濕地植物就枯死,來年又要補種,影響了處理效果。此外,這種工藝應付不太“臟”的農村生活污水尚可,今后如果污染物濃度增加,它就無能為力了。吳愛平認為,采用濕地工藝的處理廠,不久之后肯定需要改造,目前看來,STCC深度凈化工藝比較適合監利鄉鎮的污水處理。
監利縣的幾種處理工藝至少還能用,與之相比,沙市區岑河鎮發生的事可謂是“出力不討好”。
岑河鎮污水處理廠由于管網不配套,建成5年多來一直當擺設。去年至今,當地花大力氣整修處理廠,僅管網建設就投資了1770萬元,其中還欠著施工單位510萬元。
然而,污水能引進來了,新問題又來了。岑河鎮上有多家紡織企業,一些工業廢水也順著溝渠流進了處理廠的進水口,處理廠采用的STCC深度凈化工藝雖能很好的處理生活污水,可一旦碰上這種工業廢水,處理池中的菌種會立刻被殺死,如果發生這種事,整個處理廠就廢了。“管網建好后才發現這個問題,為了以防萬一,又在進水口處增設了兩道閘門,一發現有工業廢水流入,可馬上關閉。”鎮上負責環衛工作的政協聯絡處副主任朱賢平說。紡織企業倒也不是每天都開足馬力生產,可每年總有兩個季節是紡織廠的生產旺季,到那時,恐怕這兩道閘門得常關著,所有污水還是只能通過溝渠排走。
以前沒有管網,污水收不進來,如今有管網了,卻不敢敞開了放水進來,這種局面著實尷尬。隨行檢查的專家認為,如果事先有專業機構來指導建設、運營,這種尷尬就不會發生。然而,岑河鎮污水處理廠的改制、引入市場化運營模式等工作至今還沒完成,這將給后續工作帶來麻煩。
江漢平原鄉鎮污水處理廠再調查:鄉鎮污水處理還在磨合期(組圖)
2015-06-12 來源: 荊楚網(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