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實“水十條”解決黑臭水體及水環境綜合利用的道路上,有很多困難等待政企雙方共謀解決之道。為此,E20環境平臺于7月30日,舉辦了第57期環境戰略沙龍,邀請業內專家、企業家就“水十條之黑臭水體治理如何落地”進行思想碰撞。沙龍中,業內人士就黑臭水體治理提出了多點問題與困惑,同時,多家企業代表表示,自身對流域治理也做了一些模式、技術等方面的探索,北控、阿凡柯達、中國水環境集團、環能科技等企業對自己參與的河道治理項目進行了分享與解析。本文選取北控洛河水環境治理及阿凡柯達原位生態修復兩個典型案例作簡要介紹。
案例一:北控洛河水環境治理項目
項目基本情況:2014年8月,洛陽市政府確定啟動新一輪洛河市區段32公里水系綜合治理和改造提升工程,旨在全面提升洛河兩岸的景觀環境,打造“華夏文明第一河”的全新理念。前期啟動的示范區包括洛陽橋至李樓橋洛河5.5公里段,瀍河至上游5.2公里段,內容涉及多個節點及景觀核心區域。
治理模式:洛河水環境治理項目采用PPP模式,洛陽市政府將存量污水處理資產(55萬噸/日)與北控水務成立合資公司,北控水務以現金形式出資,占合資公司70%股份。合資公司得到市政府授予的特許經營權,并將負責投資新建污水處理設施(35萬噸/日)。同時,北控水務還負責洛河水系綜合治理工程投資(一期10億元)和故縣引水工程投資(17.5億元),政府采用投資補助、政府回購的方式與北控水務在增量項目上進行合作。這種PPP模式的交易結構,把河道治理、污水處理、飲水工程打包在一起,可總結為“盤活存量、帶動增量”,值得進一步探索。
流域治理需要站在城市尺度上去考慮,不能作為末端治理項目對待。在具體治理中,不能只盯下游治理,要控制上游水質,這一點僅靠截污效果還不夠,需在上游推行清潔生產思路。建議建立一個流域生態的模型,倒推環境容量,再來考慮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在治理過程中,我們對洛河特質及周邊產業現狀進行分析,再制定方案。最終將洛河需要治理的32公里分為郊野生態段、創意產業段、城市活力段、歷史文化段四段進行,目前正在實施歷史文化段。”
流域治理是一項復合性業務,涉及環保、市政、水利、生態、建筑等多方面問題。如何將企業、技術進行合理集成,將是工程進行中一個重要問題。北控在流域治理中的三個關鍵支撐便是投融資體系、技術體系及企業生態群。其中,有些拉動政府,有些負責招商,有些專注流域治理。
在項目洽談階段,有經驗的政府會著重看合作方是什么陣容的方陣,可以整合多少資源來投入治理,企業生態群的建立不僅利于具體治理,也方便與政府協商。此外,在技術體系也有功能劃分,如黑臭水體可分為流動水體和封閉水體兩類,這兩類水體所需要的治理技術完全不同;即使針對某一種水體,也需要多種技術的配合協作,一種技術很難包打天下。但同時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它打破了原有地區水務業務單一條線,將排水設施的規劃設計與城市的水生態設計理念實現真正的基層結合,打破水務自然壟斷特征所帶來的壁壘鎖定,提升了環境行業的整體投資與技術效率,能夠有效推動環境保護治理體系的深層次改革取得較好效果。
目前北控正在致力于企業生態群的建立,北控在流域治理方面項目及框架協議有550億投資,李力表示,期待各方企業參與。
案例二:阿凡柯達原位生態修復
鐘路華認為,治理流域最長久的方法便是提高河體的自凈能力,使自凈能力大于污染增量,讓水體狀況自行轉好。在此思路下,所需的核心技術就是如何提高河道自凈能力。因此,在多種治理思路中,阿凡柯達選擇的是采用生物法進行末端治理。
阿凡柯達的“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有兩個特別的“原位”之處。其一,所用的微生物來源于環境,即從水體中挑選有效的微生物進行改良、生產,再拿回去使用,此謂“原位微生物”;其二,治理過程直接在水面上進行,無需另建處理廠,此謂“原位治理”。
鐘路華介紹,在實際治理中,阿凡柯達所用的裝置僅是一個用來盛放、培養微生物的箱體,箱體上設有一個精巧的部件,使得將其置于水面上時,能夠通過水的動力,讓微生物與水體充分接觸,讓微生物“吃飽”。該箱體的處理效率較高:利用特選微生物的有氧反硝化特點,氨氮消耗每小時能達到100mg~400mg,接近污水處理廠的消耗效率;通過食物鏈去氮磷及生物清淤,還可解決河流底泥污染問題。鐘路華表示,該技術尤其適合水體分散式處理,在污染物分散、無法大量集中的情況下能取得良好效果,有效解決了傳統水環境治理中的被動性與不持續性。
鐘路華表示,阿凡柯達13年6月正式成立,到目前已有80多個河流湖泊治理項目,代表案例如下:
昆山的朱涇河,在沒有截污的情況下,兩個月以后這條河基本能見底,氨氮指標從12降到了2,磷從1.6下降到0.4~0.5;西江在余姚的1.7公里中,有23支流,有工業、農業多重污染,流速約10cm/s,水面面積28萬平方米,采用原位修復技術,三年治理及維護費用不到900萬,平均每年平方米不到15元,基本維持在四類水質;在長沙的南郊公園,使用兩套裝置,兩個月水質顯著改善,此后一直沒有藍藻出現,總磷從0.7到0.05;在青島某片水域,每天有每天十萬噸的污水處理廠的中水排進來,1.4平方公里,用了40套裝置,氨氮從6左右降到1.0,透明度從原來的19cm變為了1.2m。
治理效果顯而易見,但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一定困難。鐘路華表示,由于目前該技術主要用于河流治理,而河流治理很難帶來收入,因此,希望與大企業合作,為大規模項目提供水處理技術支持。
黑臭水體治理沙龍之二:河道治理典型案例解析
時間:2015-08-05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李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