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全稱為新加坡共和國,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其國內水資源量達6億立方米,但是人均水資源量僅211立方米,排名世界倒數第二,是世界上極度缺水的國家之一,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用水主要靠收集雨水及從馬來西亞進口淡水。
因此,獲取水源不僅關系到這個國家的生存,也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的重要課題。通過長期的不懈努力,而今,新加坡政府憑借僅有的水資源量實現了水的高效益利用,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水務管理國家之一,其在城市水務管理方面的經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開源節流,提高用水效率
新加坡政府立足于本國水資源實際,科學合理地進行中長期規劃,堅持開源與節流雙向并舉,提出了四大“國家水喉”計劃,即天然降水、進口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并逐步減少進口水的比例。
1、采集儲存雨水。新加坡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大約為2400mm,具有短歷時、小區域、大流量的特征。為了更多地收集雨水以供生產生活所需,同時緩解由于降雨量大而導致公路上積流成河的問題,新加坡政府實行明確的雨污分流制度,并耗巨資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統,同時在城市發展規劃設計中配套設計了一套現代化、高標準的完備的城市驟雨收集系統來收集這些雨水,它的集水區域占到整個國土面積的2/3。其中的代表性工程為耗資2.26億美元建成的MarinaBarrage(濱海堤壩)。MarinaBarrage(濱海堤壩)橫貫濱海水道河口,集水區域達到667公頃,相當于新加坡國土面積的1/6。建成后不僅起到了攔河蓄水作用,還開發為旅游景點,最終達到經濟環境雙豐收的效果。據資料顯示,新加坡全島的雨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建成后,可以將全國約80%的降雨量轉化為飲用水,解決當地居民30%以上的用水需求。新加坡在主要河流上建有17個蓄水池,其中馬洛蓄水池及其設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集城市居民區雨水的現代化集水工程。
2、廢水循環利用。通過建設深層隧道排污系統工程,對污水進行回收利用。深層隧道排污系統工程分為兩個階段實施,由兩條大型深層隧道、五個新生水工廠、深海排污口和一個聯結污水管網組成。兩個深層隧道的設計直徑可達6米,建設在地下20米至50米處,通過連接水道管網與現有的水網系統連接在一起。第一階段開始于1999年,竣工于2008年,總成本約36.5億新幣,第二階段將在未來的10至20年實施。污水通過傳統的處理工藝進行處理后,再經過微過濾、反滲透膜技術、紫外線消毒處理,生產出超過國際飲用水標準的新生水,達到廢水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目的。新生水可用于直接的非飲用水使用和間接的飲用水使用。它可以有效地替代自來水,用于超潔凈用水要求的生產過程中,如用在半導體行業的晶圓制造,以及商業樓宇的空氣調節冷卻上。此項措施提供的水量如今已位居總供應能力的第二位,僅次于進口水,占總用水量的20%。新生水的誕生,使新加坡在污水治理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成為國際水業界公認的以科技創新解決水資源困境的成功實踐者。
3、海水淡化。除政府自行設計、建造和營運外,還鼓勵私人企業參與。由于淡化水成本高昂,所以目前此項措施提供的水量僅占總需求的10%。然而,新加坡政府并沒有放松這項技術的發展,并預期隨著淡化科技的不斷進步,逐漸增加海水淡化的比重。新加坡公用事業局計劃將海水淡化能力增加到現在的三倍,且目標在2060年,滿足新加坡供水的30%。新加坡之所以探索海水淡化技術,也在于看準了未來全球淡水危機的趨勢,希望在這一領域成為行業領先者。
合理開發,充分利用資源
首先,在新加坡,水資源利用的一大原則是“將一滴水變成兩滴水用”,在全國范圍內樹立“誰用水,誰付費”“誰排放,誰出錢”“誰污染,誰治理”的理念。同時,政府十分注重對公眾的宣傳教育,在加強宣傳,強化公民節約水、保護水意識以及水危機意識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一是每年舉行一次國際水周,邀請各國政要、社會團體、水界企業與專家廣泛參與;二是新加坡公用事業局每年從盈余中拿出數百萬新元進行節水宣傳,并聯合學校、企業、非營利組織等機構開展節水教育。
其次,新加坡政府高瞻遠矚,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教育和科研優勢,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不斷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和資源。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發污水再生技術,即回收生活廢水加以循環利用。2002年,新加坡新生水技術的研發正式宣告成功,并迅速投入生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并開始向世界各地出售其先進的水資源技術,其科技水平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贊賞。
需求管理,杠桿調節
對來之不易的水資源,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利用水資源稅收政策進行水需求管理,采取階梯水價的方式,對居民的用水需求用經濟杠桿來調控。新加坡的水使用價格與成本之比要高于其他國家。用水戶除了交納水費、水保費以外,還要交納污水處理費和清潔費等。水價高不僅起到了遏制浪費的作用,而且為未來的投資提供了資金保障。因為城市給排水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不管是取水、輸水還是管線的維護都需要投資,以高于成本的定價方式可以用于設施的維護和重大項目的建設。這樣,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嚴格監管,法律保障
嚴格的社會監管和完善的法律法規是保證城市水務業有序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新加坡政府規定,新的用水戶必須向水務署提出用水申請,審查批準后方可取水。對月用水量超過500立方米的用戶和家庭用水戶,水務署都要進行審查,并提出改進措施。在法律法規方面,新加坡有一套非常全面的水資源管理法律體系,根據水資源管理的要求,制定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水管理法律及節水條令,從水資源管理到水污染防治,從水龍頭節水到馬桶節水,都有具體的規范和標準,而且特別強調法律的嚴格實施。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嚴格的監管機制、體制和法律法規作為保障,新加坡社會各界都將水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積極主動參與水務活動,并對水務管理機構、水務企業、水務工程項目進行監督。通過嚴格的法律監管和良性的社會監督,為新加坡城市水務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河道整治,保護生態
新加坡河是新加坡商業中心的發源地,新加坡傳統的貿易和商業活動一直在河流兩岸延綿不息。新加坡河與加冷河是城市集水區的水道,從19世紀初開始,越來越多的拓荒者抵達新加坡海岸,其中許多人沿碼頭和海岸定居。隨著新加坡河和加冷河沿岸的港口活動蓬勃發展,停泊在港口的船舶以及沿岸的寮屋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直排河道,養豬場和養鴨場的動物排泄物也摻雜在河流污染中。20世紀60年代,這些河流基本上污水橫流,極度污染。1977年,時任總理的李光耀先生發起“十年清河,十年河清”行動,新加坡政府提出口號“10年后要在新加坡河里垂釣,在加冷河里捕魚,我們可以做到”,對河岸的綜合整治正式啟動,政府部門被勒令通力合作,改善新加坡河的水質、制定相關法律,并最終對新加坡整個中部地區進行再開發。
1、新加坡河和加冷盆地的清理
貫穿于整個城市中心的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的生命之河,總長約3.2公里,起始于馬里亞海灣,流經新加坡的中央商務區、文化及市政中心及以傳統商住民居構成的娛樂中心。
經過20年的更新工程,超過2.6萬戶居民搬進了政府組屋,大大改善了其生活條件。大約5000名街頭小販、4.6萬名自建房主以及800名駁船船主也都被遷到別處,2800個小作坊和家庭手工業被遷到工業園,還有600座養豬場和500座養鴨場被逐漸取締。至1996年,新加坡河沿岸已建設成為新加坡市中心最重要的旅游景點及文化中心。為期二十年的新加坡河治理工程是一個協調規劃的典范,盡管花了較長的時間才取得成果。通過對新加坡中部地區的大規模再開發,消除并控制了排進新加坡河的污染,治理工程取得成功,河水可以安全并經濟地作為飲用水使用。
新加坡河和加冷盆地的清理耗資不菲,總共花去了2.4億美元。但這項工程使新加坡煥然一新,在擁有了一個新的淡水源的同時,還提供了一個娛樂和振興的新場地,促進了新加坡城市的發展。
2、加冷河碧山公園改造
在完成了河道整治工作后,新加坡從2006年開始推出活躍、優美和潔凈的全民共享水資源計劃(ABC計劃,即Active、Beautiful、Clean),除了改造國家的水體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麗和干凈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還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閑娛樂空間
作為新加坡國內唯一的一個大型公園,加冷河碧山公園是ABC計劃下的旗艦項目之一,投資4500萬歐元,于2012年建成。這個項目的設計重點是將2.7公里的加冷河道從筆直僵硬的混凝土河道改造成3.2公里的蜿蜒自然河道,與公園完美融合,同時為公園游客提供了豐富的休閑娛樂機會。
在公園改造的過程中,設計師采用了土壤生物工程技術(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術的組合)來鞏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蝕的工程。通過這些技術的應用,為動植物創造了棲息地,公園里的生物多樣性增加了30%。在干爽的季節,這些河岸可以提供大面積的開敞空間進行各種休閑互動,如放風箏、跑步、野餐等。而在降雨時節,緊鄰河流的公園區域便充當了輸水渠道,將水排到下游。碧山公園是一個啟發性的案例,它能夠同時作為生態的、水利的、休閑的基礎設施,創建城市核心區域的優美空間,供人們觀察、保護和養育自然生物。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這個項目改變了新加坡人的生活,周末孩子們可以來到這里嬉水游玩,同時也可以組織一些公園拓展活動。總之,碧山公園和加冷河的修復將水重新帶回人們身邊,使人與河流更加親近和諧共處。
案例:新加坡城市水務管理的特點和經驗
時間:2015-08-05 16:03
來源:慧聰水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