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以來,供給側改革多次出現在高層講話中,成為新的熱門詞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都強調,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經濟正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復雜分工的高級形態演進。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表現為增速下降、價格下跌、效益下滑等,但在根子上,是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所致,主要矛盾體現為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不平衡。化解矛盾的根本辦法,在于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務院常務會議與“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強調,要培育形成新動力新供給擴大內需,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確定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1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明確提到供給側改革五大重點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在環保行業,主要供給方包括地方投融資平臺、地方上市國企、民營上市公司和外資、小企業等,部分不具備技術、實施能力的融資平臺公司、大量資質不全的小微企業等,可以當做行業內的“過剩無效”產能!
政府對環保的定位和要求變化,行業將在16年迎來第三次變革,“效果化”+“保增長”將成主要驅動力。產業結構大變遷,意味著服務業的黃金時代已經悄然到來。環保行業應以供給側改革為著力點,調整存量,培育增量,推進新舊動能之間的平穩接續,不僅是經濟波動下行時期的應對之策,也是一步挖掘經濟增長潛力,布局長遠的關鍵之舉。
環保企業要深化改革解放多種要素的流動
作為國家戰略型新興產業,在這一輪供給側改革中,隨著資源向朝陽產業的配置,環保產業應該獲得更大的產業機會。此輪供給側改革中,政策利好明確。從環保產業看,在體制內的環科院、規劃院等機構由于機制等原因,往往沒有創造的積極性,導致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已經有不少聲音反映,體制內的機構不了解市場,缺乏以客戶為導向的服務意識,其做出來的方案、選擇的技術工藝往往比較傳統,缺乏先進性。
因此,有業內專家認為,應該要通過深化改革,解放多種要素的流動。例如環保部門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系統內的人或部門做,不僅資源配置效率低,也無法激發市場積極性。如果政府購買服務,把能交給市場的都交給市場,這將給環境服務業釋放巨大的活力。
此外,在“十二五”中后期,已經有不少非環保企業(如中建、中鐵建、中石化等央企)對環保產業表現出現了極大興趣,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傳統企業向環保產業跨界轉型,環境服務業的發展將迎來又一波高潮,產業結構將再次被洗牌。
供給側改革有利于吸引民間資本進入環保產業
環保作為典型的政策驅動型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可以直接、有效地助推環保產業發展,緩解環保企業長期以來的投資回報不足問題,增強民間資本對環保產業的投資熱情,同時減輕政府對環保經濟的支出壓力。
此外PPP模式也對環保行業引進民間資本起到重要作用。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表示,推廣PPP模式就是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PPP模式下,環保需求被整體打包為綜合環境治理方案,訂單金額更大,對環保公司資金實力、政府對接能力、綜合治理能力要求更高。“43號文”出臺后原本舉債承建環保公用建設的城投公司逐步退出市場,具備融資優勢的上市公司則逐步占據這部分市場,逐步實現供給側改革。PPP項目加速落地,海綿城市等將不斷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