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麗: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大力度改善大氣和水環境質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5月20日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六次會議暨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一次會議并講話。張高麗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評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李克強總理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加強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有利于倒逼技術進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最好的公共產品,保障群眾身體健康。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學習李克強總理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持續深化重點區域污染防治協作,以更大的勇氣、更強的決心、更有力的措施,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張高麗強調,做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做到“五個突出抓好”。一是突出抓好戰略重點,對北京、天津和河北唐山、保定、廊坊、滄州等城市,要多措并舉、合力攻堅。二是突出抓好散煤治理,在農村大力推行“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全面完成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淘汰任務。三是突出抓好重點行業綜合整治,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強化“高架源”監管,限期完成“散亂污”企業的清退工作。四是突出抓好機動車船監管,將重型柴油車和高排放車輛作為治理重點,推動黃標車、老舊車淘汰。五是突出抓好重污染天氣應對,加快完成應急預案修訂工作,統一預警分級響應標準。 張高麗指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是我國水資源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突出的地區之一。要著力改善水質,重點抓好兩頭,一方面全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確保“好水”不能變差;另一方面推進黑臭水體、不達標水體專項整治,確保“差水”得到改善。要著力節約用水,統籌調配資源,加強控制性供水工程的水量聯合調度,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 張高麗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三嚴三實”要求,抓好責任落實,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建立科學監控體系,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主持會議,七省區市和有關部門單位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來源:新華社)
研報 | 土壤修復產業市場規模及投資價值分析
土壤修復行業尚處于從“無”到“有”的初始階段,土壤修復的商業模式尚不清晰,大部分企業工程經驗少,長時間虧損經營。然而,近兩年政府對土壤修復的重視程度增加,“土十條”有望從頂層設計推動行業發展,預計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總投資額大約為1900-3500億元,行業有望真正起飛。
產業定義
土壤修復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均制定并開展了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計劃,因此也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土壤修復行業。
行業投資價值評級
指標 |
熱度 |
說明 |
綜合 熱度 |
★★★★ |
“土十條”相關配套性政策將陸續落地,行業有望真正起飛,可以介入 |
市場 前景 |
★★★★★ |
預計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土壤修復行業的總投資大約為1900-3500億元 |
盈利 空間 |
★★ |
大部分企業工程經驗少,長時間虧損經營 |
產業 周期 |
★★★ |
土壤修復行業尚處于從“無”到“有”的初始階段 |
商業 模式 |
★★ |
土壤修復的商業模式尚不清晰,目前唯一成熟的模式是城市污染場地的土地增值 |
政策 力度 |
★★★★ |
政府對土壤修復的重視程度增加,“土十條”有望從頂層設計推動行業成熟 |
投資 熱度 |
★★★ |
整個市場參與者漸增,近兩年有較多環保工程公司或者土建公司開始涉足土壤修復市場 |
進入 壁壘 |
★★★ |
土壤修復的準入門檻較低,缺少針對性和專業性的行業資質 |
行業綜述
一、我國土壤污染總超標率達16.1%,污染具有隱蔽性、多樣性,修復難度大、成本高的特點。預計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工業場地、農業耕地和礦山的修復比例可分別達到7%、3%和5%,土壤修復行業的總投資可達1900-3500億元。
二、土壤修復近幾年才在我國逐漸起步,多處于實驗室研發或者測試階段,大型的工程實施經驗較為欠缺。地方政府在項目執行的過程中在法規、政策和標準等方面缺少相應的參考依據。
驅動因素
一、我國土壤污染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環保部2014年4月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
圖表 土壤超標率
資料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二、我國的土壤修復每年的項目數量僅為幾十個,年投資額大約在20-30億元,并多以小規模項目為主(2000萬元以下)。項目類型以污染場地修復為主,其中場地修復占到總量的78.6%,耕地修復僅占7.1%。目前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產值占環保產業總產值的比重大約為0.5%。而美國的土壤修復行業在2000年左右進入高速發展期,土壤修復的資金占GDP的比重保持在0.4%以上,占環保產業總產值的30%左右。
圖表 美國和中國土壤修復產值占比
資料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三、政策發力,“十三五”持續樂觀。《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文稿已比較成熟,年內有望實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7年將納入常委會的立法計劃。
市場空間測算
一、工業污染場地修復:據相關統計,我國的工業污染場地大約為30-50萬塊,假設平均每塊場地的處理成本為300萬元,則市場空間約為0.9-1.5萬億。
二、農業耕地土壤修復:根據《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主要數據成果》,全國耕地總面積為20.3億畝,超標率19.40%,則污染總面積為3.9億畝,假設每畝地的處理成本為1-2萬元,則市場空間大約為3.9-7.8萬億。
三、礦山修復:我國損毀且未有效治理的礦山土地約為220萬公頃,假設每公頃治理成本約為10萬元,則全國的市場空間約為2200億元。
因此,理論上我國土壤修復總的市場容量為5.02-9.52萬億。
圖表 土壤修復市場容量(萬億)
資料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另一方面,在環保行業發展相對較成熟的美國和歐洲國家,土壤修復行業總產值在行業起步和高峰階段占GDP的比重分別為0.1%和0.5%左右,在不考慮GDP增速的情況下,假設以2015年我國GDP總量為63.6萬億作為基準,則在行業起步和高峰階段,理論上土壤修復的全國產值分別可達600和3000億元/年。
由于我國的土壤修復尚處于從“無”到“有”的初始階段,從已有項目的地域分布來看,經濟較發達的江浙滬、鄂湘粵地區領先于全國;從項目的類別來看,由于城市內的“棕地開發”所具有的土地開發價值,工業污染場地修復略微領先于農業耕地的修復和礦山修復,因此在“十三五”期間,假設工業污染場地、農業耕地和礦山的修復比例分別為7%、3%和5%,則對應的市場空間約為1900-3500億元。
政策
進入2014年以后,污染場地的調查、評估、修復和監測的一系列標準和法規密集發布。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文稿已比較成熟,年內有望實施。
《土壤污染防治法》2017年將納入常委會的立法計劃。
環保行業“十三五”的重心正在從減排逐漸轉向環境質量恢復。
各地方政府對環保的態度也開始有了從被動到主動的一個轉變,多省份已率先出臺省級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發展階段
土壤修復行業在我國尚處于初始階段。
一、商業模式方面:水和大氣污染通常與排污行為是實時的,排污主體即是污染治理的支付方,而土壤污染由于相對欠缺生產過程的監控,難以直接借鑒水和大氣污染防治的商業模式,現土壤修復的商業模式尚不清晰,對于許多搬離企業和虧損倒閉企業造成的土壤污染的追責相對比較困難,目前土壤修復的資金來源過度倚重政府各級財政撥款。
二、工程技術方面:土壤的污染類型較多,且難以進行集中處理,多是各個項目單獨實施,土壤修復近幾年才在我國逐漸起步,多處于實驗室研發或者測試階段,大型的工程實施經驗較為欠缺。
三、法律法規、行業政策標準方面:由于土壤修復在許多地區均屬于新興行業,地方政府在項目執行的過程中在法規、政策和標準等方面缺少相應的參考依據,另一方面,近兩年有較多環保工程公司或者土建公司開始涉足土壤修復市場,這將會對市場大規模打開后的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產業鏈
土壤修復整個產業鏈主要由調查與評價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以及環保監管單位構成。其中場地調查與評價目前主要由各地的環科院參與實施,這一塊住建部及各省的住建廳并沒有專項資質,也沒有相應的標準或法規對此做出明確的限制或說明,因此一些項目經驗較為豐富的修復公司會直接參與早期的場地調查與評價。項目的設計多由各地的環保設計院或者具有項目經驗的修復公司參與。
圖表 土壤修復項目流程圖
資料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主要技術
污染場地的修復的重點在于將土壤污染物轉化為毒性較低或無毒的物質,并阻斷其在土壤地下水系統中的轉移性。按修復位置分,可將土壤修復分為原位修復和異位修復。原位修復指對污染物就地處置,使之得以降解和減毒。異位修復需將受污染的土壤全部挖出處理,遠程運輸的過程存在二次污染的風險,但異位修復的結果可預測性要高于原位修復。從國外的情況看,隨著處理技術的可靠性的不斷提升,由于異位修復的工程造價相對較高,原位修復技術所占的比例明顯上升,占到一半以上。
以下圖表是幾種主要的土壤修復技術流程圖:▼
圖表 固化/穩定化技術工藝流程
資料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圖表 土壤氣相抽提技術工藝流程
資料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主要企業
圖表 國內主要土壤修復企業
料來源: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
商業模式
土壤修復的商業模式尚不清晰,目前唯一成熟的模式是城市污染場地的土地增值。大量其他類型的土壤修復項目的資金來源或者嚴重依賴政府撥款,或者處于不明確狀態。即使是受到廣泛呼吁的PPP模式,也需要與具有穩定現金流的項目打包,方可保證資金的可持續性。以“土十條”為首的頂層設計成為短期內驅動商業模式創新的最大潛在動力,而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降低則將成為商業模式可行性提高的長期驅動力。
風險
一、政策力度不達預期。土壤修復市場釋放高度依賴于以“土十條”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為首的頂層設計。若相關政策落地時間和落地力度不達預期,將影響市場的發展。
二、商業模式無突破。土壤修復面臨資金來源的缺口。若相關商業模式在政策面或資金面遭到阻礙,將影響各類缺乏成熟回報機制的項目的推進。
三、技術進步不及預期。當前土壤修復各類技術各有優缺點。若遠期不能出現顯著的技術進步,土壤修復的效果和經濟性將受到影響。
▲土壤修復——水體污染修復
投資建議
一、由于土壤污染具有多樣性,往往需要針對不同的污染場地設計不同的修復方案。每一個場地往往需要因地制宜,對不同的技術路徑進行綜合使用。某種程度而言,土壤修復中“人”比“專利”更重要,企業應加大對人才培養力度,加強技術團隊對于相關修復技術和實地修復工程方案的持續研發能力。
二、主要一、二線城市的商業用地修復機會較多,湘江流域治理等政府重點投資項目值得企業關注,有條件的企業可通過參與PPP“打包”模式介入土壤修復。
▲圖為紫金山金銅礦濕法系統改造工程(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的人文之美)
總結
我國的土壤修復每年的項目數量僅為幾十個,年投資額大約在20-30億元,并多以小規模項目為主(2000萬元以下)。政策發力,《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文稿已比較成熟,年內有望實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7年將納入常委會的立法計劃。土壤修復整個產業鏈主要由調查與評價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以及環保監管單位構成。土壤修復的商業模式尚不清晰,目前唯一成熟的模式是城市污染場地的土地增值。
以“土十條”為首的頂層設計成為短期內驅動商業模式創新的最大潛在動力,而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降低則將成為商業模式可行性提高的長期驅動力。主要一、二線城市的商業用地修復機會較多,湘江流域治理等政府重點投資項目值得企業關注,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參與PPP“打包”模式介入土壤修復。
(本文節選自中投顧問最新出品的報告《環保產業七大投資熱點》) 來源:固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