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大水漫城讓大家心有余悸,如果外殼堅硬的城市身段柔軟吐納自如,是不是會更加宜居安全?南京市政府昨日公布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宣布開始全面實施海綿城市建設。新建小區的可滲透地面不得低于40%。江北新區中心區、江心洲生態科技島及南部新城紅花—機場片區將作為海綿城市試點示范區,率先實施這一全新標準。
海綿城市:澇時能吸水、旱時能吐水
南京市建委相關人士說,過去,雨水都通過排水管網迅速外排,降雨高峰時泵站、河流排水壓力巨大,容易形成城市內澇。新的理念則是通過“滲、滯、蓄”將雨水吸納儲存,從源頭削減雨水排放峰值。城市排水由“快速外排、末端集中”向“慢排緩釋、源頭分散”轉變。
《意見》明確,要最大限度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使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意見》還確定了南京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
位于河西南部的天保街,600米長的路基表面,用的是粗大的透水型混凝土,雨水滲透后,將匯集到地下可儲水的PE模塊中。這些水可用于灌溉,也可以在污染物沉淀后排入河道。這也是南京首個海綿城市試驗路段。市建委相關人士介紹說,今年5月,南京已入選江蘇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海綿城市”是把整座城市比喻成一塊會“呼吸”、有“彈性”的海綿,讓城市在澇時能吸水、在旱時能吐水,從而實現水的良性循環利用。2016年起,我市各類園區、新區、成片開發區域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所有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應統籌實施低影響開發系統。
此次出臺的《意見》提出:新建、改建(含實施出新改造、環境整治)的小區的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不得低于40%,公共綠地中須含有不低于10%的下凹式綠地。新建城市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鋪裝,且透水鋪裝率應不低于80%。新建、改建、擴建廣場、停車場的硬化地面中,透水鋪裝率應不低于40%。新建公園透水鋪裝率不應低于50%。城市公園的綠地中至少要有30%作為下凹式綠地。
目前,南京市正在編制《南京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和《海綿城市技術指標體系》。這些文件計劃年內出臺。
重點建設區域:江心洲、南部新城等
《意見》還提出,以國家級江北新區、中新生態科技島開發建設和南京市樞紐經濟區建設為契機,著力推進江北新區中心區、江心洲生態科技島及南部新城紅花—機場片區的海綿城市試點示范建設。根據《意見》要求,城市新開發片區及新建項目要嚴格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落實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用;老舊城區則結合道路整治、棚戶區改造、小區整治出新、排水達標區創建、積淹水片區改造、河道整治等項目統籌開展、穩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生態為先,通過采用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植草溝等低影響開發設施,發揮城市自身對雨水的自然積存、滲透、凈化作用。 南京市建委相關人士說,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同時,加大力度保護自然生態和下大力氣改善城市排水防澇等基礎設施,兩者不可或缺。(記者 仇惠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