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是整個京津冀共同面對的重大生態難題。即使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正式供水后,區域水資源缺口仍然巨大,海水淡化或成為破解“水困”必須考慮的遠期方略之一。而作為國內最大的海水淡化基地,濱海新區將提升海水淡化設備國產化水平,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提高海水淡化能力,擴大海水淡化水應用規模。到2020年,全市海水淡化能力達到70萬噸/日,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水源支撐。
位于臨港經濟區的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正在進展建設中。該基地將提升10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自主裝備設計、百萬噸級工程系統集成能力,發展濃海水綜合利用產業鏈開發利用技術,開發多種高值化產品,向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等三大海水利用技術領域延伸,力爭建成國家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技術裝備評測中心。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中,唯獨把臨港經濟區提出來,要打造高端裝備制造基地,這也為建設海水淡化綜合利用基地提供了政策支持。”新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未來幾年,將依托臨港經濟區,建設集科研開發、檢測評價、孵化轉化、設計咨詢于一體的國家級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創新示范區和產業化基地,全面提升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科技創新能力,延伸海水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條,聚集50家以上企業落戶基地,培育一批國際知名海洋科技型海水淡化工程設計、總包公司。
同時,依托北疆電廠海水淡化建設項目,建設海水淡化技術國產化開發平臺,開展3.5萬噸/天海水淡化裝置的研究、試驗和建設工作,提高海水淡化設備的國產化水平,降低淡化海水成本。重點推進工業園區及新建生活小區使用淡化海水,擴大海水淡化水應用規模。依托海晶集團化工廠遷建項目,建設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及深加工技術工業化試驗平臺,推進相關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已有北京企業在河北曹妃甸工業區布局兩座日產5萬立方米海水淡化工程。”該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濱海新區每天生產淡化水的能力已位居全國第一。而在產業鏈方面,本市幾乎涵蓋整個海水淡化產業鏈。所以,接下來還要進一步引進海水淡化先進技術,并探索淡化水進京的可能性。
記者了解到,未來幾年,還將重點推進聯合發電海水綜合利用循環經濟零排放項目,建設300千瓦燃氣發電機組,建成1萬立方米/天海水污水綜合利用零排放示范工程,實現年產淡水1000萬噸。同時建設北疆電廠二期工程30萬噸/日的海水淡化設施,在目前已有的淡化水輸送管道基礎上,向臨港工業區和南港工業區延伸,形成50萬噸淡化水的輸送能力,實現淡化水向工業用戶直接供應,提高淡化水的利用水平,有效降低工業用戶的水處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