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陶:海綿城市建設應從流域尺度統籌規劃
我國“城市看海”是基礎設施欠賬太多的結果,海綿城市建設要打持久戰,當前的建設思路和指標體系有待調整。業內專家建議,應從流域尺度統籌規劃并加強部門間的協調聯動,助力解決城市內澇與水體黑臭綜合治理的問題。
翻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你會看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首次被寫入其中。兩會期間,圍繞海綿城市建設,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燒了那么多錢的‘海綿’城市為啥不吸水?”也成為了吐槽的焦點之一。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科技日報專訪了長期關注海綿城市建設的《水利學報》主編程曉陶。“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對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個好事情,但海綿城市建設要打持久戰,當前的建設思路和指標體系有待調整。”程曉陶說。
在不同場合,程曉陶都表達過對目前海綿城市建設中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設為首要規劃控制目標的質疑。住建部發布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借鑒發達國家實踐經驗,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最佳為80%—85%。
什么是“徑流總量控制率”?指南給出的定義是:根據多年日降雨量統計數據分析計算,通過自然和人工強化的滲透、儲存、蒸發(騰)等方式,場地內累計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百分比。
“年徑流總量控制指標,在國外是為確定初雨水質處理量而設置的,在我國明顯被誤用了。”程曉陶指出。他分析道,我國受季風與臺風影響,降雨年內、年際分布不均,按該指標修建的應對二三十毫米的雨水滯留設施最多能做到“小雨不積水”,而這并非是國內現階段最急于解決的問題。此外,這些設施大多僅考慮留住雨水,并無水質處理的功能,而我國的特點是雨熱同期,夏天高溫蓄的雨水,不流動就會變臭,強調就地消納利用不外排很不現實。如遭遇連續降雨,攔蓄了初雨的蓄水設施不及時騰空,在接踵而來的暴雨面前會顯得捉襟見肘。
目前推進的海綿城市試點中,所采取的措施多集中在小區尺度,比如在小區內修建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和草皮溝,打造“綠屋頂”,鋪設透水磚等等。程曉陶認為,僅要求不因開發加大外排徑流量,采取上述措施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賦予過高的期望。我國“城市看海”是基礎設施欠賬太多的結果,“水體黑臭”是排污量遠超天然水體自凈化能力的產物,這些靠目前海綿城市試點推行的主打措施很難奏效。“只有從流域尺度統籌規劃并加強部門間的協調聯動,才有望解決城市內澇與水體黑臭綜合治理的問題。”
對此,他舉例道,2013年浙江余姚市水淹7天,后來的調研表明這場嚴重內澇是多方因素疊加而成,如余姚上游因杭甬運河裁彎取直導致河道來水更多更快,下游受天文大潮頂托導致洪水難以入海等等。顯然,僅靠余姚自身排澇系統,難以解決受淹的問題,需要在流域尺度上考慮如何為其安排雨洪的出路。
程曉陶強調,海綿城市建設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充分考慮我國與發達國家發展階段不同、氣候特征與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差異性大的特點,謀求道法自然的低成本、可持續發展模式。“反之,如果急于求成,傾力打造少數亮點,其結果只能是造出一些個好看的‘盆景’,而‘盆景’的建設、維護成本過高,必將難以全面推廣,且分散了地方政府有限的財力,貽誤了基礎設施補短板的戰機。”(記者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