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27日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決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更加明確了各級政府的水環境質量責任,實施總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許可制度,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決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據悉,現行水污染防治法是1984年制定的,先后于1996年和2008年進行過兩次修訂。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2017年是環保政策年,兩大污染防治法先后送審;也是黑臭處理指標完成之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于2017年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還是“水十條”落地實施、完成階段目標的關鍵年。專家表示,在政策驅動和市場需求之下,今明兩年將迎來水污染綜合治理投資高峰,萬億級市場空間有望釋放。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在近期召開的“2017第十五屆水業戰略論壇”上指出,2015年4月頒布“水十條”,2015年進入啟動準備、分解落實、前期準備等工作,2016年是大規模實質性推動的第一個整年,2017年則是完成階段目標的關鍵一年。加上今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將實現全覆蓋,這些工作對于推動地方政府履行環境職責繼而帶動“水十條”實施,以及環保產業的發展都會起到積極作用。“我們判斷,2017年是水污染治理產業的大年,會出現一個大的投資高峰。” 吳舜澤說。
吳舜澤表示,經過初步估算,完成“水十條”的全社會投資大概是4.6萬億元左右;《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通過加大治污投資將帶動環保產業產出增長約1.9萬億元,其中直接購買環保產業產品和服務約1.4萬億元,間接帶動環保產業產出增加5063.4億元。
其中,以消除城市黑臭水體為目標的水體環境生態修復服務,正成為我國水污染治理環境服務業的新辟戰場。E20環境平臺合伙人、北大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助理肖瓊表示,近期釋放的黑臭水體治理市場空間預計超過兩萬億元,且會在2017年左右達到峰值。其中一半以上與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相關。
《經濟參考報》記者28日查詢住建部網站“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信息系統發現,截至目前,全國224個地級市認定了2100條黑臭水體,完成治理794條,完成率僅38%。
中信證券研報預測,目前尚未完成治理的黑臭水體將帶來投資需求逾7000億元。而在投資拉動需求和政府考核時間節點驅動下,預計2017年黑臭水體治理建設將加速推進。
農業農村水污染防治也將迎來藍海市場。事實上,已經有不少水環境專業投資公司瞄準了鄉鎮和農村水污染治理這一市場。中國水環境集團有限公司業務發展部人士28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鄉鎮和農村水污染治理市場廣闊,目前集團不斷拓展水環境類項目,涉及鄉鎮污水處理的項目就有7個,其中多個項目為國家財政部、發改委PPP示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