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倒逼飲用水質量改善
繼“大氣十條”之后,政府在環保領域又出重拳:國務院于今年4月出臺“水十條”(即《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被視為下決心保證水安全的信號。
事實上,解決水安全問題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2006年湖南岳陽砷污染、2010年福建紫金礦業污水泄漏、2012年廣西河池市鎘污染……近年各地來頻繁爆出的水污染事件,讓民眾的神經高度緊繃。而2014年3月14日環保部發布的公開消息稱,全國有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總工程師宋蘭曾指出:“中國水廠的問題,越往下越多”,“小自來水廠,工藝更落后,水源安全更難保證”。
水源污染:水質差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國自來水的水源主要來自三類:河流、湖庫或地下水,工業、農業和生活污染成為水體的主要外源污染。“我國的水源保護沒有國外那么好,水中有機物和細菌含量比較高。”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子健指出。
國家制定的《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88》把水分為五類,水質按I至V類逐步下降。當水質下降到III類標準以下時,由于所含的有害物質高出國家規定的指標,按現行的水處理工藝水平,就不能作為飲用水源。根據2011年中國環境公報顯示,全國地表水污染較重。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204條河流409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不能作為水源的IV類、V類和劣V類水質的斷面合計超過35%;26個國控重點湖泊(水庫)全年水質中Ⅳ類占12.0%、V類占4.5%、劣V類占24.7%。從數據分析,我國湖泊(水庫)的水質劣V類占比高,太湖環湖河流總體為輕度污染,滇池、巢湖環湖河流總體均為重度污染。
工業排污是水源污染的重要原因,“水十條”明確指出,全國大部地區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標準都需提升至一級A,敏感區域更需達到地表IV類水的標準。
近日,安徽崗嶺污水處理廠投入試運行,該廠位于富營養化問題嚴重的巢湖流域,而巢湖是中國富營養化最嚴重的湖泊之一。國家規定,崗嶺污水廠要求出水總氮必須小于5mg/L,處理后的污水可直接排入巢湖,這個標準是全國要求最高的;相比之下,其他地區基于一級A對總氮排放量的最嚴標準為15mg/L。
得益于反硝化深床濾池的運用,崗嶺污水處理廠達到了這個要求。這是對污水的一種深度處理技術。提供該技術產品的水環純水務技術(上海)公司總經理李煒介紹說,這個數據已接近全球最嚴格的美國標準。在美國,政府對總氮的排放要求是低于3mg/L,同樣受富營養化問題困擾的美國馬里蘭州政府,也選擇采用該系統防治切薩皮克灣富營養化問題,將總氮排放量成功削減達標,日處理污水量達70萬噸。
“深床濾池技術已被業內普遍認為是污水深度處理中的標桿。”李煒說。因此,在越來越嚴格的國家標準下,不少“年事已高”的污水處理廠紛紛進行升級換代。始建于1984年的天津津南污水處理廠(原名天津紀莊子污水處理廠,現日處理水量55萬噸),是我國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因設備陳舊標準較低,成為天津市政府重點整治對象。在接到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的要求后,采用反硝化深床濾池技術順利達標,再次成為國內污水處理界的典范。
然而,目前這項技術還不夠普及。雖然凈化效果好,但與前代濾池技術相比,深床濾池技術初期的投入成本較高,這讓某些污水處理企業打了退堂鼓。
王子健指出,目前部分污水處理廠可以達到一級A的排放標準,但排放標準中并沒有對有毒物質的限制。工業污水一般經過工廠處理后進入城市污水廠,再通過城市污水廠處理后排放到江湖河海。工業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很難控制,城市污水廠難以把這些污染物完全處理掉。“哪怕處理掉99%,也有1%的有毒污染物排放,這是地表水作為水源的主要污染問題。”
從水廠到家庭:可能二次污染
取水之后,接下來就是自來水廠的處理。中國膜工業協會副理事長藍偉光介紹,目前自來水處理工藝已經走過了四代:第一代是傳統的四步法常規工藝,第二代是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氧化法,第三代是超濾膜組合工藝,最新的第四代是采用納濾技術。
目前國內97%的水廠采用第一代的傳統工藝,通過絮凝(加聚合氯化鋁)、沉淀、過濾(通過石英砂、卵石等)、消毒(加氯氣等)四步驟,消除水中的濁度等感觀狀污染以及病原微生物等,改善觀感及杜絕水致傳染病的傳播。
傳統處理工藝更多適用于未受污染的水源,“一些歐洲城市的水源保護得很好,水處理工藝可以比較簡單,甚至引到水廠簡單處理一下就可以飲用。”王子健說。而在水源備受污染的國內,傳統工藝并不能滿足處理要求。“例如,水源中有細菌需要消毒處理,但同時水中有機碳含量比較高,加氯消毒后,消毒副產物也隨之增加。”
關于水中的有機物,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偉英介紹:采用傳統處理工藝的自來水廠對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大約在20%-30%左右,采用深度處理工藝(目前常用工藝為臭氧-活性炭工藝)的自來水廠對有機污染物去除效率大約在60%-70%。殘留在水中的有機物與氯發生反應將會產生消毒副產物,而消毒副產物則是致癌物質之一。
目前北京的水廠普遍采用了深度處理工藝,上海大部分水廠已經或即將采用深度處理工藝。而在國內其他大部分城市中,采用深度處理工藝的水廠遠非普遍。
王子健注意到,“在水廠處理中,要求把所有有毒物質去除,又不產生新的有毒產物,要求是很高的。不是說做不到,比如在太空飛船中,我們可以做到純凈水循環,但這關鍵就在于其中的代價問題。”深度處理工藝的費用成為巨大的擋路石,“水處理的工藝、技術越先進,水就越安全,但需要更多的花費。為這筆費用買單的,不是百姓就是政府。”王子健說,“比如采用反滲透技術,一噸水最起碼要6塊多錢的成本,遠高于現在的水價,何況現在的水價中還包含水資源費和污水處理費。從實際出發,政府并無力補貼全部差價,這就需要考慮把水價加上去。”
但水價并不能說漲就漲。近年來,各地供水企業紛紛進行市場化改制,成立水務公司,并且還有外資進入。例如上海浦東威立雅自來水有限公司,就是與外企的合資企業。然而,市場與公益屬性之間不時出現矛盾。隸屬某省國資委的一家水務有限公司,是一家日處理上百萬噸水的大型水企,其董事長幾年前曾向媒體抱怨:由于成本倒掛,每供一噸水要虧三至五角錢,企業連年虧損。“水廠虧損,投資無錢,政府不給,說水業已市場化;水廠成本倒掛,要求提高水價,政府又不同意,說供水行業是市政公用事業,政府要統一定價。”
水環純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的跨國水務企業,其上海公司總經理李煒說,在他們業務所及的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地,水務領域由于其公共屬性,也沒有絕對市場化,政府采取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的方式,讓水務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政府將在其中履行監管職責。
經過水廠處理后,水流進入供水管網,老舊的供水管道與蓄水箱的二次供水,存在對自來水二次污染的隱患。
據藍偉光介紹,我國早年安裝的自來水輸水管材多數是鍍鋅管,存在嚴重的污染隱患,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不可避免地會生銹、結垢、腐蝕等,進而導致鉛、鐵、錳等無機元素含量偏高。雖然目前新建管網已經極少使用鍍鋅管材,但新老管網相互聯通、交叉污染。居民小區的蓄水箱二次供水同樣也存在問題,大多蓄水箱缺乏日常的衛生管理,密封條件差,長出青苔、滋生細菌、產生病毒的現象屢見不鮮。
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調查數百城市的供水管網,發現管網質量普遍低劣且大多管道已不符國標。2000年至2003年,中國184個大中城市管網水質發生過4232次二次污染事件。2000年后城鎮新鋪管網有很大改進,但已鋪管網改造卻不多,質量低劣的管網大多數現在仍在服役,主要分布在老城區地段。
李偉英說:“我們在上海及其他地區的給水管網末端水中,發現細菌數量隨著水廠到用戶間的距離增加而增加,到了末端的水龍頭出水存在一些水質問題和健康隱患,管網水因管道運行久遠、水箱清洗不及時等原因,存在二次污染問題。”
王子健介紹說:“我們的輸水干線管材一般是比較好的大管子,到家里就是五花八門,什么管材都有。不同的管材中都會有一些新的物質溶出,而且這些管子使用長了,也會生成很多東西。比如南水北調中進京時產生成了黃水,就是因為水質突然軟化,把管網沉下來的東西全部帶出來,實際上家里水龍頭長時間不使用也會產生黃水。”
李偉英坦言,除了管網問題,自來水質也與施工者和民眾的意識息息相關。“民眾也需要提高水質安全意識,使用健康環保的管材。”
爭論:自來水能喝嗎?
不同于歐洲直接飲用自來水的習慣,我國民眾更多飲用燒開后的水。高溫殺死細菌,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保障。但在并不樂觀的水質環境下,自來水的飲用是否安全?不同的專家有著不同的見解。
藍偉光較不看好,他認為,水燒開的確可以殺死大部分細菌、病毒,避免拉肚子,但水體中容易導致癌癥的有機物、重金屬、消毒副產物等,不會因為水燒開就消失,不同的微污染物可能在加熱的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新產生的物質可能對人體的毒性更大,致突變、致畸、致癌的“三致效應”甚至可能更為嚴重。
李偉英則較為中立,她認為水燒開后對細菌具有遏制作用,但由于現今水中存在耐熱菌和痕量有機物,要講究科學的燒水與用水。比如在水快燒開時,掀開蓋子,讓消毒副產物盡快蒸發以減輕對人體的危害。“目前上海市政府在水質保障方面已經非常竭盡全力了,盡力將自來水做得更加健康。”
王子健則更傾向認為“飲用自來水不安全”更多屬于輿論誤導。在他看來,飲用自來水會不會產生健康影響是風險概率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危害問題。“危害告訴你水中有沒有有毒物質,風險分析則需要同時研究暴露劑量,就是實際攝入量。生活中不同的用水方法會導致暴露量的不同。”他曾經在北京、上海各選150戶民眾研究自來水中重金屬和部分消毒副產物的健康風險,跟蹤被調查者1天生活用水進行了代表性取樣。經過風險評估,他發現這兩個城市6種重金屬和部分消毒副產物能產生的健康風險實際上非常低。中國人有很好的飲用水消費習慣,水燒開后病原菌和消毒副產物都大幅度降低了。
“即便輿論都在說自來水有問題,但經過水源到水龍頭的污染物測算,現行106項指標實際上能產生的健康風險并不高。”王子健說,“造成健康風險更高的可能在于我們現在這個飲用水標準中沒有考慮到的指標,如大量工業化學品,包括致癌物、生殖毒性物質和內分泌干擾物。
另一個爭論是飲用水標準。2012年7月1日起,我國強制執行的飲用水標準,水質指標從之前的35項提高到106項,與世界上最嚴的水質標準——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
“我國現在的106項指標并不是我們獨立自主制定的,是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等提出的國際標準。這其中有個問題,我國處于初級生產、加工階段,水環境中存在一些發達國家沒有的污染物,但我們的水質評價標準里卻沒有這些污染物。”王子健對現行標準提出了質疑,“現行的水質標準并不合理,如果有比較詳盡的數據證明我國的飲用水具體是受到何種威脅,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評價標準,才能體現出更加安全的飲用水保障。可是目前我們經常聽到,某種水達到歐盟標準或者其他標準,但是不是達到歐盟標準就是好的呢?你的水就是你的水,歐洲的水就是歐洲的水,為什么要達到它們的標準呢?”
其次,王子健提出,我國監管自來水各部門標準的無銜接性。“我國自來水的水源地比如河湖歸水利部管,河湖的污染歸環保部管,水到水廠后歸建設部管,從自來水廠到終端的龍頭歸衛計委管。各部門有各部門的標準,如106項的評價指標是衛計委的標準,環保部采用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建設部采用的是自來水生產中的水質標準。這幾個標準之間沒有銜接起來,只有將從水源到水龍頭各個過程中引進、去除掉或者新產生的污染物質綜合考慮,飲用水安全保障才會更加有效。”
在他看來,各個標準要求的監測取樣地點不同,將衛計委的106項指標用在水源、水廠上,屬于“亂用”。“我們經常聽到的合格與不合格,到底是水龍頭出來的水還是水源不合格?如果是水源不合格,套用的標準是衛計委還是環保部的標準?如果是水廠不合格,又是套用何種標準?目前水質標準中的指標之間并不銜接。”
相比較王子健的質疑,李偉英則持較為支持的態度。“106項的指標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國外標準制定的,旨在提高保障民眾的安全水、放心水。”
原標題: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倒逼飲用水質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