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調研報告之二——綜合管廊的發展情況
時間:2017-06-05
來源:建緯律師
作者:曹珊 李玉
2.1 綜合管廊的發展歷程
2.1.1 國外及中國臺灣地區
(1) 法國
綜合管廊起源于巴黎下水道,這個被稱為“一個城市的良心”的構筑物,它的產生竟然關系到一個城市的生存。如今巴黎下水道已經成為旅游景點,但仍時時不忘提醒人們,一百八十年前的環境危機。
巴黎在修建下水道之前,大部分的消費用水來自塞納河,暴露在地面的部分廢水未經凈化就流回了河中,造成河水污染。有時河水污染形成的甲烷氣泡直徑達到1米,空氣中彌漫著難聞的氣味,最終導致了1832年的一場霍亂瘟疫。為避免病災的再次肆虐,亟需建設一條臟水排出巴黎的下水道。到1878年,巴黎修建了600公里長的下水道;隨后,下水道就開始不斷延伸,直到現在長達2400公里。截止到1999年,巴黎便完成了對城市廢水和雨水的100%完全處理,還塞納河一個免受污染的水質。事實上,巴黎的下水道不僅僅是一個陰溝,而且是一個完整的排水系統。除了排水溝外,它還設有兩套供水系統,一套供飲用水,一套供非飲用水,以及一條氣壓傳送管道。巴黎的下水道和它的地鐵一樣,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歷程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2) 德國
德國于1893年在漢堡市的Kaiser-Wilheim街,兩側人行道下方興建450米的綜合管廊收容暖氣管、自來水管、電力、電信纜線及煤氣管,但不含下水道。在德國第一條綜合管廊興建完成后發生了使用上的困擾,自來水管破裂使綜合管廊內積水,當時因設計不佳,熱水管的絕緣材料,使用后無法全面更換。沿街建筑物的配管需要以及橫越管路的設置仍發生常挖馬路的情況,同時因沿街用戶的增加,規劃斷面未預估日后的需求容量,而使原興建的綜合管廊斷面空間不足,為了新增用戶,不得不在原共同溝之外道路地面下再增設直埋管線,盡管有這些缺失,但在當時評價仍很高。1964年前東德的蘇爾市(Suhl)及哈利市(Halle)開始興建綜合管廊的實驗計劃,至1970年共完成15公里以上的綜合管廊并開始營運,同時也擬定在全國推廣綜合管廊的網絡系統計劃。
(3)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綜合管廊建設速度最快、規劃最完整、法規最完善、技術最先進的國家。早在上世紀20年代,東京有關方面就在市中心的九段地區干線道路地下修建了第一條地下綜合管廊,將電力和電話線路、供水和煤氣管道等市政公益設施集中在一條地下綜合管廊之內。1920至1950年間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基本沒有進展,主要原因在于:有關建設費、管理費用的分擔,相關單位利益不一致;沒有形成國家輔助承擔部分建設費用的體制;開挖對道路交通的影響還不夠嚴重,沒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因而真正大規模興建城市綜合管廊是在20世紀50-60年代日本大規模發展道路交通的時候。1963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關于建設共同溝的特別措施法》,規定交通道路管理部門在交通流量大、車輛擁堵或預計將來會產生擁堵的主要干線道路地下,建設可以同時容納多種市政公益事業設施的共同溝,從法律層面給予保障。目前,日本在東京、大阪、名古屋、橫濱、福岡等近80個城市已經修建了總長度達2057多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為日本城市的現代化科學化建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4) 中國臺灣地區
自1980年,我國臺灣地區開始研究評估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方案,并從立法方面進行研究突破。1990年,臺灣地區制定了《公共管線埋設拆遷問題處理方案》,1992年委托“中華道路協會”進行了公共管道法立法的研究,2000年5月30日通過相關法規的制訂程序,同年6月14日正式公布實施公共管道法規。2001年12月又頒布公共管道施行細則及建設公共管道經費分攤辦法和工程設計標準,并授權當地政府制定公共管道的維護辦法。至此,臺灣地區繼日本之后成為亞洲具有綜合管廊最完備法律基礎的地區。臺灣結合新建道路、新區開發、城市再開發、軌道交通系統、鐵路地下化及其他重大工程優先推動綜合管廊建設。目前,臺北、高雄等城市已建成綜合管廊逾300公里。
2.1.2 中國大陸城市
(1) 1978年前
相對于國外城市在19世紀即開始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而言,我國的地下綜合管廊起步較晚,1958年天安門廣場鋪設的一段地下綜合管廊,當屬我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首例。當時,鑒于北京天安門廣場的特殊政治地位,為避免廣場的反復開挖,建設了一條長約1km、寬約4.0m、高約3.0m、埋深7-8m的市政綜合管廊,內部設置電力電纜、通信電纜、熱力管道。
(2) 2014年前
1990年,天津市為解決新客站行人、管道與多股鐵道穿越問題而興建了長50m、寬10m、高5m的隧道,同時撥出寬約2.5m廊體作為綜合管廊,用于收容上下水道、電力電纜等關系,屬于我國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探索性嘗試。
1994年末,國內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地下綜合管廊——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楊路地下綜合管廊修建完成。該管廊全長11.125km,共一條干線、兩條支線,該路段兩條支線管廊均寬5.9m、高2.6m、雙孔各長5.6km,管廊內收容了煤氣、通信、上水、電力4種城市管線,該管廊已成為我國第一條較具規模并已投入運營的綜合管廊,為我國其他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2006年底,上海的嘉定安亭新鎮地區又建成了一條全長7.5km的地下綜合管廊,另外在松江新城也有一條長1km、集所有管線于一體的地下綜合管廊。此外,為推動上海世博園區的新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和諧美麗的園區環境,政府管理部門在園區內規劃建設了世博園區綜合管廊,該管廊是目前國內系統最完整、技術最先進、法規最完備、職能定位最明確的一條綜合管廊。它以城市道路下部空間綜合利用為核心,圍繞城市市政公用管線布局,對世博園區綜合管廊進行了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構筑了服務整個世博園區的骨架化綜合管廊系統。
2003~2005年,廣州市在廣州大學城建成了全長17.4km,斷面尺寸為7mx2.8m的地下綜合管廊,大學城干線三倉綜合管廊建設在小谷圍島中環路中央隔離綠化帶下,沿中環路呈環狀結構布局,全長約10km,支線管廊80km。廊道內集中鋪設了電力、通信、燃氣、給排水等市政管線。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已建成并投入運營、單條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綜合管廊。
2003年以來,昆明城市地下管線建設趨于系統化和全面化,目前已在廣福路、彩云路、灃源路3條道路施工時同步建設了共45.198km的城市綜合管廊。管標準斷面尺寸為寬4m、高2.6m的矩形,實現了220kv、110kv電力、1.2m供水干管、燃氣、通信、有線電視、交通等管線入廊,成為全國已建成管廊規模最大的省會城市。
2005年,深圳市大梅沙至鹽田坳共同溝隧道建成投運,隧道內收納了給水管、污水管、電力電纜、通信線纜和燃氣管道,隧道全長2.67km。2010年華夏路地下綜合管廊竣工,隨后光僑路和觀光路下的管廊也相繼建成,形成深圳西部光明新區綜合管廊系統。
2006年初,杭州錢江新城長2.16km的綜合管廊完工。杭州在火車站站前廣場改建工程中,為避免站屋和各地塊進出管線埋設和維修開挖路面,影響車站運行,從而建設了公共管廊,將給水管、污水管、電信電纜、電力電纜、鐵路特殊電信電纜、有線電視電纜、公交動力線、供熱管等納入管廊。
2001年,濟南市在泉城路兩側的人行道下修建了濟南市第一條地下綜合管廊,全長1.24km。之后又相繼建設了奧體片區綜合管廊,全長約4.8km;二環西路綜合管廊,主線全長4.5km,包含支線共6km;旅游北路全長約3.1km的綜合管廊工程。
2007年,武漢CBD建設進入“快車道”,同時開始建設中央商務區綜合管廊。該管廊采用干線和支線相結合的布線方式,總長6.1km,其中主線3.9km。這是全國唯一在城市中心建設的綜合管廊。
自2012年起,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和浦口新城開展了地下綜合管廊的規劃建設。其中,河西新城南部地區在紅河路、天保街、黃河路及江東南路上共規劃有4條地下綜合管廊,共同構成河西地區三橫一縱總長8.9km的“豐字形”管廊布局。浦口新城核心區共規劃豐子河路、臨江路、勝利路、興城路、商務大街、迎江路、商務東街、規劃支路等10條道路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劃總長約12.55km。
青島在2011年就投入使用了第一條地下綜合管廊,目前青島市紅島高新區已建成并投入綜合管廊運營55km,這也是迄今國內規模最大的地下管廊工程。
2007年以來,廈門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建成投用湖邊水庫、集美新城片區和翔安南部新城等區域綜合管廊11.6km、纜線溝35.5km,已入廊管線有10kv電力6.12km、220kv高壓纜線18km。在建綜合管廊20km、纜線管廊(纜線溝)50.5km。
2013年11月珠海市建成橫琴新區綜合管廊。該管廊全長33.4km,呈日字形布局,基本覆蓋全區的市政道路主干道,服務106.46平方公里橫琴新區。
2009年,北京市在昌平區未來科技城主干路——北七家鎮魯疃西路地下開始修建北京市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地下綜合管廊。該管廊全長3.9km,如今廊道和管線工程已全部竣工。
距不完全統計,到2014年底,我國大陸地區共建成綜合管廊約270km,有效投入運營約80km。
(3) 引入PPP模式以來
隨著2014年以來PPP政策的強力推動,尤其是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財政部等部門給予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特別關注與政策支持,從2015年到2016年,我國利用PPP模式建設運營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領域掀起了一股轟轟烈烈的熱潮。通過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查詢(2017年2月數據),目前全國PPP模式建設綜合管廊項目(含同步建設綜合管廊的項目)共計245項。
在各地紛紛上馬綜合管廊項目的同時,發改委、住建部、財政部等部門按照工作部署,先后通過法定程序完成了兩批綜合管廊PPP示范項目入選評審及2015年、2016年兩個年度的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評審。這些示范項目及試點城市的推出也為后續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利于PPP模式應用于綜合管廊工程的健康、長期發展。
2015年已有69個城市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約1000公里,總投資約880億元。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作了《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6年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尚無2016年綜合管廊建設的詳細數據。
2.2 我國地下綜合管廊項目的發展目標
2.2.1 總體目標
201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27號),該意見就城市地下管線建設問題從六個方面明確了近、中、遠期的總體工作目標。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建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編制完成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城市地下老舊管網改造,將管網漏失率控制在國家標準以內,顯著降低管網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發生。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線體系,使地下管線建設管理水平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應急防災能力大幅提升。
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61號),提出綜合管廊建設目標: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明顯改善,管線安全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網式架空線,城市地面景觀明顯好轉。
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布。《建議》提出: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
2.2.2 部分省份關于綜合管廊建設的發展目標
(1) 吉林省
2015年4月,吉林省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開發銀行共同達成將吉林省作為全國首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省的意見,并于7月正式簽署了《全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省合作框架協議》。
與此同時,相繼出臺管廊建設實施意見,成立專家顧問組,對全省管廊建設給予政策咨詢和技術支持;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技術性文件,完成《吉林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理條例(草案)》的起草和征求意見工作;會同國家開發銀行組織全省貸款核準培訓以及勘察設計業務培訓,為各地提供全面技術支持。
長春、四平、松原、公主嶺等4個城市共獲得全國第一批管廊貸款正式授信167.34億元,白山、通化、琿春3市也陸續完成SPV公司組建工作。此外,7個城市還與22家央企對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全省管廊建設中來。(截至2016年11月)
(2) 云南省
2016年1月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根據《實施意見》,全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目標分為3個階段:2016年以示范帶動為主,繼續推動昆明市、曲靖市、保山市和滇中新區等在建的地下綜合管廊;2016年至2017年要重點推動玉溪市、楚雄州、紅河州、大理州、麗江市等州、市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2017年至2020年進行全面推進,全省各州、市政府所在地和有條件的縣城全面啟動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力爭到2020年,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900公里左右,建成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明顯改善,管線安全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升,城市地面景觀明顯好轉。
(3) 河南省
2016年4月發布《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全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確定建設綜合管廊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全省力爭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1000公里以上,初步建立干支結合、纜線管廊為補充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系統;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明顯改善,主要街道蜘蛛網式架空線纜基本消除,城市管線安全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升。
(4) 海南省
2016年8月發布《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任務目標:到2020年,累計完成地下綜合管廊建設100公里。海口市、三亞市建成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城市“馬路拉鏈”和“空中蜘蛛網”現象逐漸減少,城市景觀得到改善,管線安全水平和防災能力明顯提升。
(5) 江蘇省
2016年5月發布《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工作目標:2017年全面完成試點任務,形成較為成熟的建設和運營經驗。到2020年,全省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300公里以上,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投入運營, “馬路拉鏈”問題明顯改善,主要街道蜘蛛網式架空線逐步消除,管線安全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升。
(6) 遼寧省
2015年12月遼寧省政府發布《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工作目標:到2020年,全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力爭完成800公里,有效解決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