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沈吟 通訊員 余靜軻)12月18日,寧波市北侖區新碶街道高塘村山麓旁,一塊占地23畝的土地上有序地種著小葉石楠、金邊黃楊、麥冬等20多種經濟作物,幾名年輕人正在地里勞作。
這塊土地,乍看并不起眼。但地里的泥可不一般,這是河道底泥經干化及無害化處理后,按照種植植物的種類科學添加營養成分加工形成的營養土。這方并不大的試驗田,過去3年已資源化處理2000噸河道底泥、渣土和城市有機垃圾,進行了約6000平方米的底泥型和渣土型營養土的養護試驗,“產出”20多篇學術論文和10多項發明專利。
試驗田“農場主”是連任兩屆的省政協委員、農工黨省委會常委、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吳良歡。地里勞作的年輕人則是浙江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他們不時拿出筆,將觀測的數據記錄在冊。
教授“下田”,緣于3年前省兩會上的一份提案。
2016年,全省各地開展大規模的河湖庫塘清淤工作。浙江河流眾多,河道底泥量大面廣、成分復雜,部分還受到污染,處理起來耗時長且成本高。當時的淤泥處理以直接還田、場地回填、自然堆放固結為主,資源化利用率不足5%。
針對這一現象,作為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專家的吳良歡先后前往杭州、寧波、嘉興等地進行調研,并在2017年1月的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代表農工黨界別組,向大會提交了《鞏固“五水共治”長效,推進河道底泥“智慧周轉”》的集體提案,得到省政協高度重視,該提案被列為當年的重點提案。
吳良歡決心讓提案從“案頭”走向“一線”,通過科學實踐探索創新出河道底泥智慧化處理方式。
在省水利廳的支持下,吳良歡與北侖區協商合作事宜,當地正為如何處理受污染河道底泥犯難。雙方一拍即合。從2017年開始,吳良歡帶領科研團隊,在北侖區選址新建了河道底泥資源化利用科技示范基地,就地采集附近一段2公里長河道的底泥進行科學試驗。
吳良歡介紹,這塊試驗田吸引了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多所大學的10多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經過近3年的科研試驗,根據“就地處理、分散減量、多元利用”的原則,這片試驗田上研發出底泥污染物原位消減技術、底泥脫水技術、底泥農用技術、底泥生態工程用技術、底泥燒結處理技術和底泥制備環保材料技術及其產品,并建立一整套河道底泥“智慧周轉”綜合利用技術體系和利用模式。
眼下,吳良歡仍在研究如何將城市廢泥、建筑渣土、河道底泥與城市垃圾分類后的有機垃圾結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