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中國可持續發展事業之成果,離不開以往無數人默默的付出與推動。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便是這其中最堅韌持久的一股力量。
從新中國第一代環保人到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開拓者,如今又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研究與實踐。近30年來,她不斷地影響和匯聚多方力量,從學子到學者,從政府到企業,始終不遺余力地傳遞一個理念:可持續發展,將改變中國,創造美好。
本刊記者近期有幸專訪錢易院士,她對清華學子的拳拳之心,對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的信念和一往無前的行動,對這一代年輕人加入可持續發展事業的殷切期望,以及對中國當下深切憂慮……充分詮釋了一位大師的家國情懷與時代擔當。
內容摘編
主動擔當:從關心水到心系人類未來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大半輩子,錢易院士都在與水污染防治打交道。與可持續發展結緣,正是她的水污染防治之路的不斷延伸。
錢易院士本科畢業于同濟大學衛生工程專業,專門研究城市下水道污水處理。1957年,她考入清華大學,師從著名環境工程專家陶葆楷進一步研究水污染防治,從此踏上了“治水之路”。
1992年6月3日~14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其間,錢易剛好在里約熱內盧參加一次學術研討會,并應邀參加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閉幕式,也正是那次會上第一次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文件,會議確定了可持續發展是各國政府都必須遵守的戰略,還確立了環境教育的新發展方向——可持續發展教育。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被認為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國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開端。1994年,中國政府正式公布《中國21世紀議程》,首次確定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而對于錢易而言,1992年同樣意義非凡,她從此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事業在學術領域的帶頭人和主要推動者。
“當我詳細了解了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理念以后,才充分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作用,它不只是關心當代的發展,而是關心子孫后代,千秋萬代,關心全地球的人類。”
“我要為中國學術領域打開一扇大門,把國際可持續發展先進理念帶入中國,也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錢易立下了決心以后就開始了實際行動。
1992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成立,錢易被聘請為委員之一,多年來她一直發揮自身學術專長和優勢,與多位專家委員共同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研究提出前瞻性、戰略性、預警性政策建議。
拓荒教育:在中國首開可持續發展課程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上個世紀90年代的國內可持續發展教育還是一片空白。面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這片荒地,錢易決定從開設課程開始,在青年學子心靈深處播下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中國可持續發展事業的春天奠定人才基礎。
從聯合國里約峰會回來以后,錢易就開始著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課程的推進。她一邊積累學習,一邊四處宣傳,親自撰寫提綱、編印教材,1998年,清華大學全校本科生公開選修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開課,這也是國內高校開設的第一門可持續發展課程,標志著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正式起航。
雖然這只是一門選修課,卻因錢易在教學體系改革、教學方式多樣性拓展、立體化教材建立等方面做出的有效探索,多次獲得清華大學教學成果優秀獎,還被評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課程。
錢易主編的教材《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并榮獲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已累計發行30余萬冊。
在錢易的建議下,清華大學1998年在國內高校率先提出創建“綠色大學”的全新辦學理念,計劃通過“綠色教育”“綠色科技”和“綠色校園”建設,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大學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校園建設的各個環節。隨后,80余所高校紛紛加入了創辦“綠色大學”的隊伍。
過去20年,無論從教學內容、教學體系、教學方式以及在后續的學習、工作中呈現的效果等方面來看,錢易的這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教學對提高清華大學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其質量在國內一直處于領先的水平。
“做一個頂天立地、有本領、有作為、有擔當的中國人。”這是錢易對每一個學生的要求,而在這門課程中,錢易最想實現的就是激發學生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熱情和責任感。
這么多年來,錢易的學術思想和精神風范對一代又一代清華學子的科研、創業以及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在她的學生既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學術領軍人物,也有創立國內上市環保企業的行業翹楚,還有服務國家部委和地方基層的公務員。
數十年如一日,錢易以學生為本、甘為人梯的大愛情懷,已贏得了一系列美譽,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最美教師”、清華大學研究生“良師益友”等榮譽稱號。
科研帶頭:從技術攻關到理論創新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求真務實,多元兼容,與時俱進,是錢易一直以來的治學風格。應該說,她不僅是科研技術“破解難題”的帶頭人,也是具有時代格局的理論創新者。
自進入清華大學以后,錢易數十年奮斗在科研第一線,致力于研究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效低耗的廢水處理技術。她率先提出加強對工業廢水中難降解有機物的控制,引起學術界普遍關注。她提出的鑒定可生化性的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在第六和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她主持“城市廢水處理及利用”等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她努力研發適合中國國情的低耗廢水處理技術和設備,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次,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一次……
耕耘數十載,錢易在58歲時迎來了人生一個高峰。1994年,錢易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成為當時清華大學唯一的工程院女院士。
即使如此錢易卻難以樂觀。身為中國第一代環保人,錢易面對中國的環境問題一直憂思焦慮。“這么多年過去了,污水治理的技術再怎么提高,也趕不上污染的擴大。”
對中國環境和發展問題的了解越深,錢易的危機感越是強烈,也更加堅定對可持續發展的信仰:“可持續發展關乎國家的長遠未來,不僅需要從理念上、戰略上去改變,更多的是需要具體行動,每個領域都要結合實際工作去做出改變。”
當前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中國戰略,但是如何落地依然是各國都面臨的挑戰和難題。錢易經過研究,認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跟生態文明的理念完全是一致的,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應在六大領域同時進行: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城鎮化建設領域、天然生態系統保護領域、文化教育領域以及法治和管理領域。
在生產領域,一定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在消費領域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理念;城市規劃設計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一定不能追求大、洋、闊;保護城市和農村的天然生態系統;加強宣傳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加強法治建設,把生態文明納入相關法律等等。
政府部門進一步的政策引導尤為重要,錢易直言,希望在中央文件中看到更多“可持續發展”的明確表述。“說難不難,就是加幾個字而已,只要把發展拓展成可持續發展,經濟拓展為綠色經濟,那么美麗中國的目標就不難實現了。”錢易說。
貢獻思想:從宏觀戰略研究到地方實踐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雖然邁入耄耋之年,錢易仍不懈地拓展新的研究領域,其中力求把可持續發展放在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下加以研究和落地應該算是又一次重大探索。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基于對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深入研究,錢易欣喜地看到了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將迎來空前的發展契機。
“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跟生態文明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自2012年以后,錢易不遺余力地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和實踐,成為學界的領航人、義務宣講人,并在參與國家戰略研究、提出政策建議和建立示范省市方面積極做出貢獻。
2013年2月28日,錢易第一次為930余名清華學子作了題為《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講座,座無虛席。隨后,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成為眾多學者研究方向。
這幾年,她已經無數次上臺演講,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代言人。2018年11月10日,錢易做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國情講壇”,又一次完成了長達一個小時的《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演講,理論與實例相結合,深入淺出,在學術圈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傳播。
然而,錢易雖八十高齡,依然不忘育人之本,又帶頭創辦新學科。2015年,錢易聯手清華大學經管、哲學、歷史、法學十多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開設了“生態文明十五講”課程,以引起不同專業師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與共鳴,構建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共同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時隔一年,錢易又憑著老驥伏櫪的決絕精神再擔重任。2016年4月16日,錢易牽頭組織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人文學院、低碳能源實驗室等多個院系及單位共同成立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她本人擔任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旨在通過跨學科交叉研究,進行探究、建構起完整科學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探討生態文明的建設途徑,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貢獻力量。
與此同時,這幾年她外出實地考察、參加會議、作學術報告……馬不停蹄,總想著“盡力去做得更多、影響更多的人”。
2019年1月15日,深圳市政府舉辦“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論壇(中國·深圳)”,錢易受邀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發表主旨演講。
2019年2月27日,錢易參加浙江省嘉興市召開的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動員大會,被受聘為嘉興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總顧問,并作了題為《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報告。
“可持續發展涉及每一個人,需要人人參與,也關乎每個人自身的福利。”錢易語重心長地說,“做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事業的人,既要有決心打攻堅戰,還要有思想準備打持久戰。”
20多年來,錢易堅持不懈,以堅如磐石的毅力為中國可持續發展事業奔走、為青年更美好的未來努力。清華大學校歌中有言:“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或正是錢易人生寫照。
來源:《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19.04期(內容有刪減;文中小標題有所改動)
編輯:王秋蓉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給水排水》”的所有作品,版權歸《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給水排水》)”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僅供分享不作商業用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原版權所有者不同意轉載,請聯系我們(022-27835520),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