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銀川市第六污水處理廠
污水處理廠作為末端處理及把關環節,對削減污染負荷、保護水體環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月26日,記者走進銀川市第六污水處理廠,見證了在企業規范化流程的運行下,生活污水步步闖關成清流的神奇變化。
銀川市第六污水處理廠服務區域東起唐徠渠,西至大西湖,南接典農河賀蘭山路段,北抵北環高速,排水服務范圍約48.3平方千米。該區域中商業區、住宅區密集,所產生的生活污水全部匯入該廠,每天,這里能“吃”入污水約5萬立方米。記者在現場看到,7個巨大的儲水池錯落分布在廠區內部,每個水池都是一道“關卡”。“流進來的污水都要經過7道關,全部通關才能流入河道。”該廠運營部運行操作工作人員張喆說,流進廠的污水,先要經過粗篩,過濾掉石塊、塑料袋、木板等較大的廢棄物,然后經過細篩,去除掉沙子、煙頭等較小垃圾。“經過前兩道關卡后的污水,就要進行脫氮、除磷處理了。”張喆說,氮、磷是營養元素,生活污水中過多的氮、磷如果流入水體后,水體將富營養化,從而影響了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存。“因此,‘氮磷不除,污水不走’,這兩項指標不達標,污水處理的成效將會大打折扣。”張喆說。
走過前幾道工序的生活污水還將步步“升級”,經過沉淀、去除懸浮物、紫外線殺菌消毒等工序,進廠時黑黃色的污水會逐漸變得清澈透明。
“我們廠已經實現全智能化控制,也都實現了綠色可循環發展,污水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熱量都收集作為廠區取暖制冷能源,處理過的污水也用來進行綠地澆灌,非常節能環保。”第六污水處理廠相關負責人周慧芳說,2013年5月,作為銀川第一個采用BOT模式建設的城市基礎設施工程,該廠正式建成并投入試運行,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金鳳區北部片區多年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難題。當年,該廠就采用了改良型污水處理工藝,出水水質達到國內最高標準。
在第六污水處理廠的中控室里,實時顯示著污水處理各個環節設備的運轉情況。張喆6年前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這個崗位,除了通過中控室的顯示屏實時了解情況外,每天還有2個小時一次的現場巡查工作,“定時巡查可以發現監控畫面上顯示不出來的故障,現場發現及時解決。除了巡查外,我們還根據運行部的調度指令調整設備的運行”。張喆說,偌大的廠區走一圈下來就得5000步,可值班人員每天最少得走5趟。
“污水的處理大致分為物理處理、生物處理、化學處理三個步驟,經過大約20個小時的處理,污水變成清流排放。”張喆說,經過7道工序科學處理,使污水變成了無色、無異味、無害的水體,水質達到標準后排放到河道中。“生活污水經過凈化后,達到了外排標準,可以進行城市雜用、景觀綠化,從而實現了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張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