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有個“大胃王”,每天“吃”掉污泥150噸
2020-05-31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字號
來源 :
三亞發布
關注
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作為污水處理過程中的附屬產品,是一種含水率高、富含有機物、氮、磷等營養成分的特殊“城市垃圾”。
近年來,隨著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快推進,三亞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也隨之大幅增加。如何科學地處理污泥,避免造成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并使其得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環保處置,已成為目前一個重要的環保問題。
這些污泥是如何處理的,要經過幾道處理工序?5月29日,記者來到光大環保(三亞)污泥處置有限公司實地探究了一番。
機械化全封閉操作,聞不到一絲異味
見到污水處理廠以及污泥,人們的第一感覺:臭,捂鼻而逃。確實,以往被運出廠的污泥含水率高達80%,臭氣大,易于灑漏,污泥運輸車經過的路上經常跑冒滴漏,臭氣擾民。
那么,干化處理后的污泥是否依然臭呢?
光大環保(三亞)污泥處置有限公司項目一、二期位于三亞紅沙污水處理廠內西南側,占地5300平方米。走進該公司,感受到的是蔥蔥綠綠,生機盎然,映入眼簾的是高聳的槽罐,整齊有序的管道鋪陳開來,所有機械設備都“隱藏”在廠房之內,聞不到一絲異味。
“車間臭味小是我們項目的特點之一,因為采用的是低溫干化的獨特技術,避免污泥在高溫下發生裂解產生臭氣。另外,整個系統是全封閉式的,機械化操作,除臭效果更佳。”該公司運營部經理陳運軒介紹說。
污泥處理設備每天“吃”掉污泥150噸
“我們目前處置的污泥主要是三亞紅沙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和部分外廠的污泥,污泥處置廠采用深度脫水技術進行處理。”光大環保(三亞)污泥處置有限公司運營部技術員孫帥介紹。
據介紹,處理污泥工藝流程主要是:紅沙污水處理廠一、二廠污泥進入濃縮池后,直接通過管道和泵送入帶式污泥濃縮機進行濃縮,濃縮后的污泥(含水率約為95%)再送入調理池。在調理池內,加入石灰和鐵鹽對污泥進行充分調理,調理后的污泥通過螺桿泵送入隔膜壓濾機進行壓榨脫水,污泥含水率降到55%以下,脫水后的污泥送至污泥料斗,再通過汽車運送至三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與城市生活垃圾進行摻混焚燒處理。濃縮過程和壓榨過程產生的濃縮清液和濾液則通過管道直接送入紅沙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
孫帥說,就是這套設備采用濃縮、調質、生物過濾、除臭等干化處理方式,每天“吃”掉污泥150噸,年處理污泥量近6萬噸,真正實現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
今年全市污泥處理能力每天將達250噸
隨著污水處理規模和處理標準的不斷提升,污泥處置量的缺口將日趨增大。如何拓展污泥處置市場,探索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徹底打通污泥處理的“最后一公里”,成為節約資源的城市“凈化器”,也是三亞創新突破的必經之路。
三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楊欣介紹,2019年三亞城鎮污水處理總量為10036.57萬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為2212.17萬噸,利用率為22%,共處理處置污泥量68278.09噸,實現污泥全收集全處理,污泥無害化處理率100%,目前全市總污泥處理能力達到150噸/天。為進一步改善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的局限性,2019年已啟動興建三亞市荔枝溝污水處理二廠污泥處置項目,設計規模為100噸/天,項目預計2020年8月建成投產,屆時全市污泥處理能力將達到250噸/天。
來源:三亞日報

5月29日,紅沙光大環保(三亞)污泥處置有限公司二期污泥處置車間,干凈整潔,聞不到一絲異味。 袁永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