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如何進入地鐵軌道?五問鄭州地鐵5號線積水事件
來源: 新京報,網易
(原標題:雨水如何進入地鐵軌道?五問鄭州地鐵5號線積水事件)
車廂內,洪水已經齊胸,車窗外,洪流滾滾而過……7月20日晚,有關鄭州地鐵5號線積水事件的多段視頻,令無數人揪心。
次日凌晨3點50分,鄭州市發布消息,被積水圍困的地鐵五號線列車上,12人死亡,5人受傷。
5號線地鐵隧道里發生了什么?雨水如何進入地鐵軌道?擋水墻被沖垮前有無預警?雨那么大,地鐵為何不盡早停運?地鐵站防汛標準如何制定?記者采訪安全專家、地鐵運營企業從業者等,求解上述疑問。
被困兩小時,5號線地鐵隧道里發生了什么?
車廂內空氣稀薄、積水過胸,乘客自救互救
7月20日下午4點起,鄭州站一小時降雨量達201.9毫米,超過我國陸地小時降雨量極值。這一小時創紀錄的暴雨之前,鄭州市氣象臺已連續發布7次暴雨紅色預警。
下午4點01分,又一條紅色暴雨預警通過網絡發布。
同一時間,小奇單位提前下班。當時,單位樓下已經積水嚴重,小奇在門口等了一個小時,最終,蹚水進了地鐵站。坐上5號線,沿海灘寺街至沙口路方向回家。
地鐵行駛過海灘寺街站后突然停了,洪水開始涌進車廂。
6點10分,鄭州地鐵下達全線網停運指令,組織力量,疏散群眾。
水位持續升高,站在座位上水都到胸口。在乘客拍攝的視頻中,車廂內積水最高的已經到了乘客胸部,有人不得不站在座椅上,車窗外水位則更高。
車廂里的空氣逐漸稀薄,不少乘客呼吸困難。
乘客紛紛向親友求援。車廂內的場景,通過視頻、電話傳播到外界,為地面之上的人所知曉。
晚上8點多,消防隊員趕到現場,從車廂頂部開洞、砸開車廂的玻璃。新鮮空氣進來了,死亡的恐懼被驅散。
從車廂出來后,乘客相互幫助,呼吁暈倒的人先走、女士先走。晚上8點10分,被困乘客陸續被救出,相互扶持下離開現場。
7月21日凌晨3點50分,“鄭州發布”發布消息,現場共疏散500余人;12人經搶救無效死亡,5人受傷,均已送醫。
積水如何進入地鐵軌道?
由西北路面向東南地下軌道沖擊
事發時候,地鐵站周圍積水嚴重。小奇的工作單位,離事發地只有一站地鐵的距離,她進地鐵站時,路面積水已經齊膝。
這一小時的超強暴雨,令鄭州的道路積水嚴重,有人據此認為,是積水倒灌進入地鐵。
對這種推測,吳保光從專業角度予以否定。身為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城鄉韌性與防災減災專業委員會委員,吳保光認為,車站入口建筑一般會高于地面不少,車站倒灌進水一般有限,因此出現這樣量級的積水,倒灌造成的可能性很小。
關于積水原因,“鄭州發布”官方微博給出了結論并作出解釋:強降雨造成鄭州地鐵5號線五龍口停車場及其周邊區域嚴重積水。7月20日晚6點多,積水沖垮出入場線擋水墻,進入正線區間,造成鄭州地鐵5號線列車在海灘寺街站和沙口路站隧道停運。
積水進入地鐵五號線隧道流向示意圖。
五龍口停車場是5號線軌道交通列車檢修場所,是一處地上區域。從地圖上搜索可以發現,到沙口路站直線距離為2.8公里。
所謂出入場線,是指列車從停車場(庫)轉至正線,或者從正線轉入停車場(庫)必經的線路。在地上的停車場到地下軌道正線之間會設置擋水墻,防止雨水灌入地鐵線內。
由于這一段路線是在鄭州北站下方橫穿而過,海灘寺街站到沙口路站隧道地勢格外低。
超強暴雨落地后迅速匯集,沿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奔涌,沖破擋水墻后,直奔更低凹的地鐵隧道。
擋水墻被沖垮前有無預警?
“一般處于值班和監控盲區”
地鐵場線擋水墻被沖毀,是否說明這道墻質量有問題?
吳保光認為,一小時降水201.9毫米的極端天氣,更多考驗的是城市的應急能力,而不是建筑的能力。
“建筑把防范標準應當提高,但不可能要求它抵擋千年一遇的天災,國家標準如果提高到如此,產生的造價會給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吳保光說。
那么,在擋水墻沖毀前,這堵關系隧道下乘客生命安全的閘門,有沒有得到重點監控和關注呢?
記者查詢《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13)、《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令2018年第8號)、《鄭州市軌道交通條例》等國家標準和政府規章發現,對于擋水墻處是否需要設置監控設備或安排專人值守,并無明確規范。
一位省會城市的地鐵工作人員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按照地鐵工作規范,一旦地鐵內出現積水,站內工作人員便會立即響應采取緊急措施,上報上級部門同時,利用防淹擋板做緊急處理,達到一定標準之后,會申請列車停運。
然而,“擋水墻一般處于值班和監控盲區,”上述工作人員表示,擋水墻位置一般不專門安排值班人員及監控攝像頭。地上停車場位置的值班人員是車輛維修工人,對于防汛應急,他們可能缺乏專業判斷。因此,一旦出現出入場線擋水墻短時大量積水情況,很難及時被發現。
雨那么大,地鐵為何不盡早停運?
地面交通受阻,地鐵可解晚高峰之急
有公眾質疑,為何在強降雨導致路面積水如此嚴重的情況下,鄭州地鐵沒能及時采取全網停運措施?
有鄭州市民告訴記者,20日下午5點鐘左右,鄭州地鐵2號線部分地鐵站就出現了進水情況。此外,鄭州地鐵官方微博從昨日下午3點40分開始,陸續發布了二十余條部分車站出入口封閉信息。下午6點,積水沖入地鐵5號線正線造成列車停運,10分鐘后,鄭州地鐵才決定全線停運。
記者查詢《鄭州市軌道交通條例》,其中第五十條規定,因自然災害、惡劣氣象條件或者重大安全事故等突發事件嚴重影響軌道交通安全,無法保證安全運營時,軌道交通經營單位可以暫停運營,及時向市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并向社會公告。
“在現實情況中,全網軌道交通停運不是一個運營企業自己能決定的,需要上報交通主管部門等單位,獲得批準后才能執行,因此上有一定的時間差。”一位北方某地軌道交通企業運營服務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僅僅封閉部分出入口,地鐵運營企業是有這個權限的,但地鐵停運需要經過嚴格的流程。從目前通報的情況來看,給鄭州地鐵做出反應的時間也很少,但確實也暴露出他們在準備工作上也做得不夠到位。
吳保光表示,暴雨加大時正是下班晚高峰,鄭州連日來持續降雨已經使路面積水嚴重,導致地上交通很難滿足需求,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風險。此時,還能保證運營的地鐵,承擔了這座城市重要的運載責任。
記者注意到,7月21日上午,交通部就20日發生的鄭州地鐵因暴雨人員傷亡事故印發了通知,要求切實做好城市軌道交通防汛工作,確保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行,各地交通部門和運營企業要做好城市軌道交通防汛工作,排查隱患,排水設備設施能力不足的,要及時補強,對超設計暴雨強度等非常規情況下采取停運列車,疏散乘客,關閉車站等應急措施。
地鐵站防汛標準如何制定?
排水能力應按“50年一遇”暴雨強度計算
某大型鐵路建設企業分公司的一位工程部部長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地鐵站建設中,防汛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貫穿設計、施工、運營等各個階段。
他說,地鐵防汛工作的重點在于擋水而不是排水,要避免積水流入軌道和車站,因此,車站站外出入口的高度都要超過地面一定的高度,具備應對積水的擋水能力,而具體要修建到多高,則要參照當地降水量的歷史情況,“簡單說就是要滿足那種幾十年一遇降雨的防汛要求。”
2014年3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標準——《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13)中,對地鐵的防汛、排水問題有著明確的規范。其中,地面車站、高架車站屋面排水管道的排水設計重現期應按當地10年一遇的暴雨強度計算,屋面雨水工程與溢流設施的總排水能力不應小于50年重現期的雨水量;高架區間、敞開出入口、敞開風井及隧道洞口的雨水泵站、排水溝及排水管渠的排水能力,應按當地50年一遇的暴雨強度計算,設計降雨歷時應按計算確定。
此外,這份國家標準對于地下車站和區間排水泵站(房)的設置,都有明確規定:例如,區間隧道主排水泵站應設在線路實際坡度最低點;當區間排水溝的排水能力不能滿足區間排水的要求時,應設輔助排水泵站。
這位工程部部長說,如果出現了站內大量進水現象,短時間內排水的難度也很大。因為地鐵站的排水設備主要是排水泵站,將匯入的積水排出,將匯入周邊的市政排水管線。因此,決定地鐵站排水效果的還有周圍管網的整體情況。如果遇到暴雨,城市排水系統都“自顧不暇”,那么地鐵排水也將無法實現,能做的就只是關閉地面出入口,設置沙袋和擋水板,防止雨水涌入。
吳保光認為,此次事件后,各地都應反思,地下工程除了保障建筑結構安全,還有緊急狀況(含自然災害條件下)的應急處理問題,包括設備設施配置,管理體系的完善等。
“形成災害的預估、上報、發布途徑,通過更廣泛傳播抵達市民,引起重視。”吳保光認為,未來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城市對于自然災害的防控力度也應提速,同時從小培養人人掌握的應急安全常識,打造能夠實現抵御災害、減輕損失、合理調配資源、快速恢復的“韌性城市”。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裴劍飛 向晨雨 景如月 實習生 原天一
編輯 沙雪良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