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論EOD模式的收益可持續性
時間:2021-12-30
來源:大岳咨詢
作者:席鶴蕓 范海濤
自2018年生態環境部首次明確提出生態環境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旅游、城鎮開發等產業融合發展以來,EOD模式開始走入大眾視野。2020年及2021年生態環境部等三部委辦公廳連續兩年向各地征集EOD模式備選項目,則表明政府層面以“示范推廣”的方式鼓勵發展不同領域的示范標桿項目。EOD模式究竟具備怎樣的獨特魅力,使其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的重要實踐抓手?本文擬通過EOD模式的收益可持續性來觀冰山一隅。
一、生態治理為基,重新定義生態資產
傳統生態治理具有強正外部性,作為準公共物品,因此難以通過市場機制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為帶動社會資本充分參與生態環境治理領域,減輕各地區財政支出壓力,目前EOD示范項目中,廢棄礦山修復、重點流域治理、生態修復及環境提升為項目主要方向,可謂涵蓋城鄉主要生態治理范圍。可見,目前包括礦山修復、流域治理、土壤修復、水環境治理等工程帶來的土地增值收益,是EOD模式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收益來源。為充分釋放社會資本的參與熱情,各地更是出臺相關政策,將生態修復工程服務從凈地出讓向凈地開發延伸,使參與企業提前鎖定地塊修復后的收益,保障企業環境治理的收入,使得生態治理產業化。進一步考慮到生態產業聯動發展,在修復后土地范圍內進行物業開發、生態康養、生態文旅及城市休閑等領域的多元開發,將生態資產擴展至城市開發運營領域。生態相關產品的價值提升又與有機農產品開發種植、畜牧業的發展及林產品的推廣息息相關,因此自然資源收益將作為生態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EOD模式下的生態資產將被重新定義,其收益涵蓋工程運維收益、開發運營收益及自然資源收益三大部分,具備多領域與強合作的特質。
二、產業拓展為魂,創新綠色低碳產業
盡管EOD模式倡導生態治理與產業培育有機融合,但由于該模式對參與主體的能力要求較高,且產業培育周期較長,因此目前真正具備產業反哺能力的項目還未進入實現階段。從產業發展領域來看,筆者認為,應重點發展綠色低碳服務與綠色低碳制造兩大板塊。綠色低碳服務,涵蓋產業節能化改造、清潔能源應用、綠色金融服務、智慧環保服務等發展方向,其中也包含生態環境修復的工程服務。值得一提的是,為保障EOD項目的落地,目前全國各省市紛紛開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服務,針對本地企業的低碳化、綠色化改造提供多元資金支持,同時這類創新型貸款模式從資本金、風控模式選擇等多角度為EOD項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撐。綠色低碳制造,則包含了節能環保制造與新能源制備及應用等方向。針對生產環節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節能環保制造重點關注水污染防治、固廢治理、煙氣處理、噪聲控制和土壤修復等細分領域,進行設備的研發與制造;新能源制備及應用聚焦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生產與應用。綠色低碳設備是綠色低碳服務的硬件基礎,綠色低碳產業的引入與培育將成為EOD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強基。
因此協同創新綠色低碳產業,除了可以帶來地區GDP、工業增加值、稅收收入等直接經濟收益外,同時還能帶來激活地區經濟發展,吸引人口集聚,帶動城市發展的間接附加收益。
三、城市配套為網,塑造活力綠色場景
在充分完成生態治理修復和綠色低碳產業導入后,以城市運營商為主要參與方,構建完善基礎設施配套、產業配套及生活配套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服務生態圈。這是EOD收益可持續性的最終體現。一方面,完善產業配套,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助力,其中就業人口的優渥工作環境和多元休閑消費場景的需求,使打造多類型辦公和商業環境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并由此獲得樓宇經濟和消費新經濟的收益。這也進一步昭示著綜合生活配套亟需完善。若想促使就業人口常住,僅依靠完善產業環境的單一手段將不能滿足帶眷的就業人口需求。由于家庭類型的多樣性和企業交往的多元化,親子、訪友、商務交流等活動的開展,對基礎設施、城市商業、會務會展交流等空間的需求也逐步拓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態治理修復完成后,賦予綠色開放空間多功能性,打造多類型場景,并與建筑物功能完美銜接,將成為EOD項目帶來的特色收益之一。
總結來看,以修復后的綠色生態為肌底,搭建融合基礎設施、產業配套與生活配套的綜合城市服務網絡,在獲得包含樓宇經濟和城市消費為主要組成的經濟收益之外,活力綠色場景構建帶來的人口常住與城市發展將作為EOD項目的社會收益。
四、EOD模式本質:生態保護的價值可持續閉環
回歸EOD模式的概念:以生態治理與保護為基礎,以特色產業的導入與培育為支撐,以區域綜合開發為載體,推動生態環境治理與關聯產業的有效融合。因此從本質來說,EOD模式就是將生態保護價值內部化。
筆者在本文的前半部分,對生態治理與保護、產業導入與培育、城市開發與運營這三大部分的收益進行了詳解,可以看出,EOD模式下項目的收益在生態治理與保護階段(現階段)仍以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的運維收益和土地增值收益為主,此為短期可見效收益,而后兩個階段里的產業與城市收益則需要經過長期運營才能獲得。因此EOD模式的收益可持續性需要高屋建瓴,站在社會總體綜合長期收益的角度來看。
同時縱觀EOD模式的三大組成部分,構建生態價值的閉環是獲得可持續收益的重要前提。以下為筆者構建的EOD模式生態價值可持續閉環。
首先以生態基底的構筑重新定義生態資產,為培育綠色經濟提供發展基礎;以綠色產業化和產業綠色化為主要內容的綠色經濟則實現了資源整合與平臺集聚,是生態資產的應用體現;綠色經濟的技術應用則體現在綠色場景示范中,城市的有效運營將實現資金的可持續性,同時反哺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進行再提升。由此形成EOD模式生態價值可持續閉環可以將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融于一體,實現“人留、商住、環境美”的發展目標,真正在項目內部達成收益的可持續性。這是TOD、SOD等模式無法匹敵的重要優勢。以TOD模式為例,交通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下,雖然具備人口流量優勢帶來的商業及辦公發展的開發可能性,但長期來看,城市運營商仍以抬升地價以獲得土地一級及二級開發收益為主,收益不具備可持續性。而EOD模式,以生態為基,產業為魂,城市為網的城市開發模式,打破了環境、產業與城市之間的重重障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收益增值的創新模式體現。
隨著國家政策的鋪開,EOD模式,正以其“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改變著城市內外生態、產業與城市之間的關系,望其變,觀其效,美好的環境必將是生產力的體現,也是構筑未來城市的關鍵抓手。EOD模式的收益可持續性,未來可期。
近期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