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對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部署,這既是黨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考慮和重要布局,也是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一以貫之,表明了黨中央著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的決心和信心。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與消費和進出口貿易相比,投資充分發揮了“逆周期穩定器”作用,成為三大需求中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撐。 基礎設施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引領性作用,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石。回顧我國經濟發展歷程,無論是1998年積極應對自然災害和亞洲金融危機,還是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都是刺激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并產生了持續性影響。當下,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正當其時。從先導性來看,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能夠有效帶動相關領域內全產業鏈的發展,通過增加高質量供給,帶動消費持續增長,有效拉動內需;從引領性來看,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能夠有效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提高其安全性、穩定性和競爭力;從戰略性來看,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既是著眼于當前基建薄弱環節的“補短板”,又是從國家宏觀經濟整體謀劃的“增后勁”,是立足長遠、適度超前、科學規劃、多輪驅動、注重效益等原則驅動下的重要部署。 如何理解和把握“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適度”即是準確把握當前經濟發展狀況,結合國內生產力發展水平,在綜合考慮地方財力和實際需求前提下進行的基礎設施投資。“超前”則強調在準確研判重大戰略產業、經濟發展趨勢基礎上,進行前瞻性的基礎設施布局,為未來經濟需求和新技術應用做好準備,同時兼顧逆周期與跨周期。 統籌兼顧“提質”與“增量”。與此前通過傳統基建促投資、穩增長的做法不同,本輪基礎設施投資強調傳統基建與“新基建”并重,雙擎驅動。既要補齊國民經濟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把聯網、補網、強鏈作為建設的重點,著力提升網絡效益;也要充分發揮“新基建”保增長、轉動能、調結構、育優勢的重要作用,加強信息、科技、物流等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建設新一代超算、云計算、人工智能平臺、寬帶基礎網絡等設施,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 同步算好“經濟賬”與“綜合賬”。優化項目資金合理利用,提高投資的配置精準度和使用效率,在可行范圍內擴大中央預算內基礎設施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量,激活基礎設施投資拉動宏觀經濟的乘數效應,算好“經濟賬”。同時,充分考慮基礎設施投資,特別是新基建具有的強外部性、效用外溢性、公共產品屬性、受益范圍廣、規模經濟等特點,適度超前、科學規劃,提高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算好“綜合賬”。 “市場”與“政府”雙管齊下。加快推動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市場主體公平開放,充分調動民間投資“主力軍”的積極性,拓展企業、金融機構等各類市場主體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渠道,切實發揮好市場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強調政府在基建投資中履行好宏觀調控與防范風險的責任,通過超前布局基礎設施催化商業應用,帶動激發新需求和產業化潛力,增強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 |
近期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