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碳達峰碳中和探路 我國首個水泥減碳及鋼渣資源化協同利用項目投產
2022年11月25日07:14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趙力文
11月14日上午,我國首個水泥減碳及鋼渣資源化協同利用項目,在河南省濟源中聯有限公司竣工投產。這標志著我國水泥行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術和產業化運用邁上新的臺階,為鋼渣規模化安全應用于建材,實現高值資源化利用開辟了新的路子。
解決水泥行業減碳難題
相關數據顯示,僅次于火電、鋼鐵等行業,水泥行業也是碳排放大戶,2020年全國水泥行業碳排放約14億噸,因此水泥行業減碳對我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意義重大。水泥熟料在生產過程中以消耗大量的碳酸鹽礦物(最常用的是石灰石)作為原料,碳酸鹽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約占水泥生產總碳排放的50%以上。目前,水泥熟料生產還不能擺脫碳酸鹽的使用,因此,減少水泥熟料用量、捕集利用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等是水泥行業實現碳減排的有效措施。
這條在濟源中聯水泥有限公司投產的生產線,利用鋼鐵冶煉的固體廢棄物鋼渣作為原材料,在特殊工藝和催化作用下干法原位捕集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形成納米碳酸鈣及二氧化硅凝膠活性組分,在實現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減排的同時,有效解決鋼渣安定性不良問題并提高活性,制備出高活性固碳輔助性膠凝材料,可部分替代熟料制備低碳水泥或部分替代水泥制備低碳混凝土,突破了長期以來制約我國鋼渣大規模安全、高值應用于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卡脖子問題。
每年可綜合減少2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該項目由蘇州仕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近1億元。目前建成一條鋼渣干法原位捕集利用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生產線和一條高效復合摻合料生產線,每年直接捕集水泥窯尾煙氣二氧化碳1.6萬噸,資源化利用鋼渣生產固碳輔助性膠凝材料30萬噸,生產高效復合摻合料30萬噸。
后期,將再建設一條30萬噸高效復合摻合料生產線。項目全部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65億元、利稅3200萬元,通過減少水泥中熟料用量和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每年可綜合減少2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有關專家認為,當前工業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術普遍存在投資強度高、捕集能耗高、碳利用困難等問題。本項目技術創造性地實現了煙氣二氧化碳低成本原位捕集和高值利用的有機統一,不僅有效解決了鋼渣中因過量游離氧化鈣而引起的安定性不良問題,且通過調控形成適量的納米碳酸鈣和無定型二氧化硅提高了鋼渣的水化活性,實現了鋼渣固廢的資源化利用。
據悉,該項目是蘇州仕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中聯同力材料有限公司合作推進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仕凈科技瞄準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水泥、鋼鐵、煤電等工業碳減排重大需求,致力于工業減碳技術和低碳材料研發、轉化和推廣,為工業碳減排、固廢資源化利用、水泥與混凝土低碳制造等領域提供系統技術方案。中聯同力是河南投資集團和中國聯合水泥集團共同出資在鄭州市設立的合資公司,是骨料、水泥、商混、水泥制品、綠色物流和協同處置“六位一體”輻射全省的大型材料集團。該項目核心技術主要依托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兩大研發平臺,由南京工業大學莫立武教授領銜技術研發,目前擁有相關國家發明專利8項。
為綠色發展提供實踐樣本
隨著“雙碳”戰略目標提出,我國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近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住建部四部門聯合發布了《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指出,以總量控制為基礎,以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為關鍵,以低碳技術創新為動力,全面提升建材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
此條生產線竣工投產無疑為我國建材行業綠色發展提供了實踐樣本,特別為水泥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作為河南最大的建材企業,將扛起‘綠色先鋒’責任,發揮‘排頭兵’作用,堅持創新驅動,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河南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河南中聯同力材料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