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9日訊 圍繞大運河的保護與修復,山東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系統推進工業、農業、生活、航運污染治理,保障河湖生態流量,推動流域環境持續改善、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記者在現場報道,在武城縣的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隨著閘門緩緩開啟,標志著京杭大運河再次實現全線水流貫通。

京杭大運河全線總長約1789公里,20世紀初以來,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約700公里出現斷流。去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補水河道5公里范圍內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33米。

做活“水文章”,德州大力實施高效節水項目,完善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在距離大運河4公里遠的德州南運河污水處理廠,廠區日處理污水可達15萬噸,出水水質達到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
光大水務(德州)有限公司南運河污水處理廠廠長助理陳輝介紹說:“處理后水質優于Ⅳ類水標準,在枯水期,我們每日可向南運河德州段生態補水兩萬方。在上個枯水期,我們總計補水274萬噸。”

碧水揚波重現,大運河生態環境也逐漸復蘇。2022年東平湖觀測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1600多只,占全球數量的1/3以上。隨著氣溫回暖,在東平湖安家落戶的青頭潛鴨迎來繁殖期。
東平縣林業保護發展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王宜民告訴記者:“在東平湖看到成雙配對的青頭潛鴨近20余對,這也說明東平湖的水質、環境大大提升,吸引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來東平湖棲息。”
水質的提升,離不開綠色生態廊道建設。近年來,東平縣建設引水上山管道94.1公里,建設儲水池23個,能夠蓄水9000立方米,解決了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的荒山造林用水問題,修復治理沿湖破損山體面積568公頃。

東平縣政府黨組成員、東平湖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李學東表示:“通過開展清網凈湖、拆違除障、污染防治等一系列的清湖攻堅行動和荒山綠化、菹草打撈等生態治理修復,東平湖的水質穩定達到了Ⅲ類標準以上,局部達到了Ⅱ類標準,真正實現了水質好、生態美、環境優。”
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濟寧、棗莊等地深化實施南四湖流域生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因地制宜實施濕地封育保護,系統推進污染治理,推動水環境由“凈”而“清”、從“清”向“美”。

棗莊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王士昌介紹說:“創新實施COD低于25毫克/升、氨氮低于1毫克/升的‘棗莊標準’,倒逼城市污水處理廠排水水質接近地表水Ⅲ類標準,為保障大運河水質和區域發展預留了空間。 ”
“累計投入14.9億元,相繼建設了南陽島、微山島等9處人工濕地項目,初步建成了環南四湖生態屏障。南四湖水質連續19年穩定達標,躋身全國水質良好湖泊行列。”微山縣生態環境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斌說。

自2020年以來,大運河沿線各斷面水質年均值穩定保持地表水Ⅲ類標準。一度河道枯竭、有水皆污的大運河,成為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廊道。根據規劃,山東將實施圍墾濕地退還、河湖水系連通、生態調水補水、植被恢復營造、棲息地恢復等工程,到2025年,濕地保護率達到60%以上。
閃電新聞記者 馬訓偉 周樹茂 鄭秀程 王子翔 張天成 賈曉宇 劉印紅 李永文 德州臺 棗莊臺 濟寧臺 編輯 魏歆蕊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