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工業廢水治理的世界難題!央視報道我校“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
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舉行,南京大學工業廢水治理技術與裝備團隊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表彰。今天(1月21日),央視《新聞直播間》欄目報道了這個由任洪強院士帶領的團隊化廢滌清、解決工業廢水治理世界難題的科研故事。一起來看詳細報道!
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黨中央、國務院開展“國家工程師獎”首次評選表彰,一批工程技術人員的優秀代表,獲評“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和“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今天帶您走近一個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的集體——工業廢水治理技術與裝備團隊。
農村豬圈里的豬糞很常見,又臟又臭,一位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曾對這種豬糞情有獨鐘,視若珍寶,他數十年埋頭研究工業廢水治理,就和這豬糞背后的秘密有關。任洪強院士的科技成果,使得上億噸的工業廢水得到凈化,在今年的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上,任洪強帶領的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今年一開年,任洪強和他的團隊就得知了一個好消息。他們主導研制的智慧水務領域首項國際標準被批準正式發布,這個標準規定了智慧水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
“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負責人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任洪強:應該說這個標準是我們領銜的、國際唯一的而且是第一個這樣的國際標準,這個標準應該說真正發出了我們中國的聲音。

任洪強和他的團隊深耕工業廢水處理領域已經30多年。學生們都說,研究標準是一塊不那么招人喜歡的領域,不容易發文章也不易獲得認可,但任老師說,這對行業的進步非常有幫助。

“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負責人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任洪強:做科研要能靜下來,而且特別是要能靜下心、沉住氣,能夠持續地做下去。

談起團隊科研的起源,任洪強說,還要從年輕時對豬糞的研究說起。豬糞中有厭氧微生物,利用這些微生物,可以把有機廢物轉化為沼氣和水。這項技術雖好,但在當時卻是個坐冷板凳的領域。
“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負責人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任洪強:在那個時候做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時候,國內都沒有幾個人。為什么呢?因為厭氧處理技術有一個很特殊的問題,臭!就是你只要在那兒走下去,沾到你身上,上公交車大家都躲你。

那個時候,任洪強和同事們為了摸清厭氧微生物的規律,背著鋪蓋卷兒住在實驗室里,沒日沒夜監測豬糞接種污泥的數據。秉持著勤奮和努力,他們最早系統地解決了厭氧生物處理能力不穩定的世界難題。在這之后,任洪強團隊又把目光聚焦在復雜廢水的治理上面。

2022年12月的一天晚上,一個電話突然打了過來。來電話的是江蘇蘇州吳江水務集團的負責人,電話中說,園區內的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不達標,情況非常緊急。污水處理廠是十多年前投入運行的。由于園區的快速發展,廢水的產出量已經遠超設計能力,更加棘手的是,園區內企業類型眾多,廢水水質的復雜性,給任洪強團隊帶來更大的挑戰。
“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負責人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任洪強:我們檢測下來典型的污染物,難降解的污染物有30多種,能在我們掛上號的(危害大的)污染物,有兩三百種。

經過不間斷采樣監測,水中總的污染物種類超過1000種。團隊經過對水質的全面分析、工藝參數的精準優化,最終形成了一個最佳的處理工藝。

“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成員 南京大學工業廢水治理技術與裝備團隊成員 張翼飛:原來也有這個過程,但是8臺,效率非常非常的低,現在只用3臺,有非常高的效率。裝備的匹配和精準設計。
團隊依托多年研發的污水數據庫平臺,通過機器學習手段模擬各種污染物高效的降解過程,篩選出系列污染物的優勢降解菌群,應用到污水處理中。看著清澈的再生水被凈化出來,任洪強和團隊成員都長舒了一口氣。

蘇州吳江某紡織企業負責人 沈根祥:現在改造后的水質確實明顯改善了,對生產的幫助很大。

再生水不但有效保障企業的回用水需求,達標排放后還改善了周邊水環境質量,這個項目的順利改造,為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示范區增添了一抹亮色。記者看到,在團隊中,既有人到中年的資深學者,也有年輕活潑的90后。大家拼在一線,利用所學的知識,腳踏實地地解決問題,也樂在其中。

“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成員 南京大學工業廢水治理技術與裝備團隊成員 耿金菊:我覺得應該是一個苦樂并行的過程吧。有一些成就,或者有一些收獲的時候,更能感受到它帶給你的一些樂趣。

“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成員 南京大學工業廢水治理技術與裝備團隊成員 黃輝:我就深切地感覺到我們國家的水處理技術的進步,因為每次跟國際標準開會,跟國外專家,這種自信是發自內心的。
“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負責人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任洪強:沉更長的時間,坐更長時間的冷板凳,我們來突破更多的技術難題,為未來的環境健康、人體健康、我們美麗中國的建設能做更多的貢獻。

精彩薦讀
原標題:《解決工業廢水治理的世界難題!央視報道我校“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