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 建筑與環境學院前身是由教育部批準成立于1988年的城建環保學院。設力學科學與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和建筑系;有力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4個一級學科;有固體力學、巖土工程、生物醫學工程3個國家重點學科;有工程力學、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建筑學4個本科專業,均為國家級一流建設專業;有國家煙氣脫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深地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破壞力學與工程防災減災、生物力學工程、環境工程、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4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有教育部西部資源與環境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省力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形成了一套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科研體系。
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有教職工252人,其中專任教師204人,博士生導師54人,正高53人,副高74人,有國家級領軍人才8人、青年人才9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1人,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人4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四川省教學名師2人,四川省領軍人才3人,青年人才9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1人及后備人選26人。
人才培養取得良好成績。獲批教育部新工科教改項目4項;獲四川省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5項(牽頭2項)、校級教學成果獎7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建成國家一流本科課程4門、省級一流課程13門、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1門,課程思政課題9項,課程思政榜樣課程75項,跨學科交叉課程、服務性學習的項目制課程5 門,學校通識核心課程5門。近三年,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362項,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獲省級及以上獎項500余項,其中獲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1項、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際賽道銅獎1項。涌現出中央選調生(全校僅三人),“十佳本科生”,“十佳研究生”,四川大學學生會主席、成都市學聯主席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拔尖學生。畢業生積極投身西部發展、服務重點領域、扎根基層建設。
學院學科門類齊全,有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后流動站4個。四個一級學科分別進入學校“深地巖體力學與地下水利工程”、“先進輕工技術與環境保護”、“誘導組織再生主導的生物醫學工程”三個一流學科(群)。根據上海軟科學科(2024)排名,土木工程位列第12(前8%),力學位列第19(前20%),環境科學與工程位列第29(前15%),城鄉規劃位列第21(前27%)。
科研實力穩步提升。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有了新突破,2018年牽頭獲準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2018-2023年牽頭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2項;到校科研經費逐年攀升,到校科研經費連續3年突破1億元;科研項目立項數穩步增加,2021年、2022年、2023年獲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分別為22項、21項、22項。申報數在工科學院中排名第1,獲準數在工科學院中排名第2;建成高水平科研平臺,有國家級平臺3個,省部級平臺6個,國際合作研究中心4個;重大項目立項取得新突破,牽頭獲準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礎研究水平穩步提升,2021年獲學校A-類成果2項;科技服務能力不斷增強,2021年學院科技服務排名在全校22個理工醫學院中排名第3。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成效顯著,2018-2023年共簽訂28項專利轉化項目,包括1項重大橫向項目(合同金額800萬元),其中2022年簽訂專利轉化項目14項,合同金額1035萬元,全校第3。
學院具有優良的辦學條件與實力雄厚的科研平臺,在江安校區,擁有獨立的學院大樓,各類實驗室面積達到12000余平米,儀器價值1.8億元。擁有國家工程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5個,國際交流合作研究所5個,綜合實驗室6個。
學院堅持“學術為本、教學領先、厚德載物、寧靜和諧”的辦學理念,緊跟國家戰略部署,主動服務城鎮化綠色發展、“一帶一路”走出去等戰略,以開放的姿態,持續創造條件,吸引一流人才,努力實現建成一流學科、一流專業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