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 陶瓷膜新技術助力污水處理”節地降碳提質增效”


陶瓷膜
在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三污水處理廠里,上百片白色陶瓷膜堆疊形成的膜組件,浸沒在反應池中。污水在陶瓷膜片內高速流動,水分子、有益礦物質通過納米級膜孔向外流出,污染物被膜截留,從而達到污水凈化、達標排放的目的。
日前,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的“華遠環境功能納米陶瓷膜技術產品應用推廣專家論證會”在張家港舉辦。專家組考察了張家港市第三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后認為,張家港市華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遠環境)生產的納米陶瓷平板膜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示范應用中體現出良好運行效果,在污水處理廠原位擴容和提標改造、飲用水深度處理及直飲水凈化領域具有較好市場前景。
張家港市第三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說,該污水廠二期工程處理規模為2萬立方米/天,采用納米陶瓷膜工藝,2020年底投入運行。目前該廠出水水質可穩定滿足“蘇州特別排放限值”。

張家港市第三污水處理廠納米陶瓷膜項目。“受預留地面積制約,張家港市第三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占地僅為一期的一半。”華遠環境副總經理張保恩說,與傳統污水處理工藝相比,納米陶瓷膜生物處理技術以新型功能納米陶瓷膜為核心,不需要建設二沉池和反硝化濾池,大大簡化縮短工藝流程,還可節約40%以上的土地面積。
同樣的例子還有廣東肇慶鼎湖區城區污水處理廠。該廠2萬立方米/天的處理項目采用圓形陶瓷膜污水處理工藝一體化設施,廠區總占地僅4700平方米,項目建設周期僅6個月。
污水處理廠的微生物是水凈化的核心。通常情況下,污水處理廠在運行中,需外購碳源促進微生物代謝、降解污水中有機物。“由于陶瓷膜工藝通過對不同分區的溶解氧濃度進行精確控制,在微氧狀態下使菌體共生,形成短程硝化—反硝化及厭氧氮氧化過程,利用剩余污泥作為內碳源有機物基底參與脫氮,既減少了污水處理后污泥的排放,又減少對外碳源的需求,在不加或少加藥劑條件下,實現達標排放。”張保恩說,據張家港市第三污水處理廠、肇慶鼎湖區城區污水處理項目數據監測分析,其污泥排放量較傳統工藝減少約40%,大幅降低污水廠綜合運營成本。
有關評審專家也表示,近年來,浙江、江蘇等地相繼提出要提高污水廠出水標準,污水處理廠也向高效短流程、節能減排方向轉變。納米陶瓷膜過濾技術占地面積小、出水水質好,加上納米陶瓷膜使用壽命長、化學穩定性好、強耐污染、易安裝維護、材料綠色環保等特點,正成為現代綠色低碳污水處理技術發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張家港項目運行4年來,納米陶瓷膜性能與初始狀態保持一致穩定性。陶瓷膜使用20年后,還可粉碎再作為耐火材料繼續利用。”江蘇新芳科技集團董事長黃和芳說。
據悉,華遠環境利用陶瓷的耐氧化等特性,還開發了具有催化功能的平板陶瓷膜,對水中殘留的藥品、抗生素等去除率超過95%,相關工藝及效果已在自來水廠通過中試驗證。華遠環境聯合北京排水集團,在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開展尾水納米陶瓷膜催化氧化深度處理中試,結果表明,能高效去除水中的新興痕量污染物,如環境激素(EDCs)、殘留抗生素(PPCPs)、殘留農藥等,去除率達95%以上。
原標題:《行業動態 | 陶瓷膜新技術助力污水處理”節地降碳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