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美不美,家鄉水。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對農村水環境的期待也越來越高。”2024年7月29日,生態環境部召開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司長趙世新表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治理3400余個,達到“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80%以上。
趙世新介紹,生態環境部部會同相關部門,聚焦房前屋后河塘溝渠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村黑臭水體,持續推動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組織各地開展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排查,將其中面積較大、群眾反映強烈的4000余個水體納入國家監管清單,將其余近萬個水體納入省級監管清單,實行“拉條掛賬,逐一銷號”。對銷號后發現返黑返臭的水體,取消銷號,列入問題清單。
在系統化治理方面,趙世新介紹,明確“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的技術要求,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村民需求等確定治理思路和技術路線,鼓勵優先采用資源化、生態化治理措施。財政部會同生態環境部從2022年起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先后選擇39個城市,治理黑臭水體2000余個。
趙世新介紹,生態環境部綜合運用衛星遙感、水質監測等方式開展跟蹤監管,確保“長制久清”。2022年以來,組織對已完成治理的2612個水體開展水質監測,治理合格率達到97%以上。對返黑返臭水體分析問題原因、督促指導地方及時整改,完善長效管護機制。
一些地區在治理模式和管護機制方面創新,形成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如,河南周口打造“漁光互補”模式,淮陽區馮塘村引入社會投資150萬元治理坑塘,在治理好的坑塘上建設光伏發電板,年發電量150萬度,年收益約55萬元;發動村民利用坑塘養殖魚蝦,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產業新模式,“納污坑”變為“生態塘”“經濟塘”。山東濟寧兼顧村莊防洪除澇及農田灌溉,泗水縣青龍莊村治理黑臭坑塘約4300平方米,汛期可蓄積12000余立方米雨水,為周邊農田提供9000余立方米灌溉水源。
此外,趙世新介紹,生態環境部深入學習貫徹“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24年6月份,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45%以上,農村污水橫流狀況大幅減少。今年初,生態環境部在2023年完成環境整治的行政村中,覆蓋各省份隨機抽取963個,開展調研評估,合格率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