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9月23日電 (呂妍)漫步在聊城市臨清市會通河畔,水清岸綠、風景如畫。“這里也曾因為疏于管理導致環境變差,如今經過規劃治理,房屋整潔、河水清澈、鳥語花香,河畔成了居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臨清市福德街居民陳德華說。

臨清元運河河岸風光。徐延林 攝
臨清市水利局河長制辦公室負責人郭印坦介紹說,會通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深挖內部潛力,利用城建開發中遺留的“邊角地帶”,精心打造了“五臟俱全”的國家文化公園。
此外,在完善公園服務功能的同時,臨清市充分挖掘城市文化、運河水文化元素,打造沿河公園12處、建設親水平臺2個、搭配種植喬灌木數百種,惠及河湖周邊民眾30余萬人;將優秀中華文化與園林景觀完美融合,成為展示“老社區、新活力”的窗口。2023年,會通河段旅游收入約86萬元(人民幣,下同),接待游客約35萬人次。
上述只是山東實現“美麗河湖”向“效益河湖”蛻變的縮影。近年來,山東在讓一條條河湖盡顯清綠新顏的同時,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之路。
濰坊市安丘市以實施河(湖)長制為契機,打造汶河兩岸城市景觀軸、發展隆起帶,累計投資10億元,新增綠化面積4000多畝,建設人工濕地共30萬平方米,將汶河創建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安丘大汶河。安丘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汶河沿岸風光秀美,文旅產業逐水而興,安丘市創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2處,串連“汶水紅·凌河韻”等鄉村振興示范片區8個,如龍飛舞的安丘天路、色彩斑斕的梯田、石墻黛瓦的古村落、巍峨神秘的古火山、潺潺溶溶的百眼泉,吸引游客流連忘返。
“我們將積極探索河湖生態價值轉化路徑,開展沿河環湖特定區域綜合效益核算,推動河湖效益價值精準化度量,實現美麗幸福河湖與生態改善、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等有機結合。”濰坊市生態環境局安丘分局局長李金寶表示。
在菏澤魯西新區依水而建的公園和17公里沿河景觀帶,水清岸綠、魚翔淺底,該地已成為市民絕佳的健身和休閑娛樂場地。“這里有孩子們喜歡的兒童公園、老人青睞的健身器材,還有適合慢跑的‘綠道’,可以一邊鍛煉身體一邊欣賞美景,真是太好了。”居民張廣如說。
近年來,菏澤魯西新區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持續發力,建成了重點排污單位外排污染物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環境質量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等3套遠程環境監管系統,在洙水河、萬福河等重點河流設置了3個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站點,監測數據實時上傳數據平臺,形成了由點及面、相互聯動的環境大數據管理基礎。
菏澤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開發區大隊大隊長李寧介紹說,菏澤魯西新區通過采取雨污管網鋪設維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等一系列工程,以及河流水質日常巡查、涉水工業企業監督檢查等動態管理措施,筑牢了水環境安全屏障,提升了轄區水環境質量水平。
同屬菏澤市的巨野縣則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持續推進河湖生態修復治理,按照“文旅體商農”融合發展的生態價值轉換理念,以河流為核心,以產業區為發展軸,打造出巨龍湖循環農業片區、柳林河高質糧食產區等一批河湖產業帶,有力推動鄉村生態、產業協同振興。
近年來,巨野縣積極探索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著力提升水土資源有效利用。該縣積極爭取上級業務部門政策指導和資金支持,連續三個年度成功申報山東省級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26平方公里。同時,該縣加大地方資金投入,先后爭取整合地方資金1000余萬元用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金山、青龍山、白虎山等一批水土保持工程項目高標準建成,發揮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完)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