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呂 倩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全會從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三個方面提出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點任務。甘肅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最大貢獻。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力推動甘肅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
完善生態管理體制機制。一是轉變傳統的管理思路、塑造現代化管理理念。從整體性視角來認識生態環境管理,打破以往生態職責部門“統攬”觀念,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各級部門工作的重要標準,讓生態管理成為全省可持續發展的引導力量;從全社會的視角來認識生態環境治理,重視普通群眾、社會組織以及企業在生態環境管理中的責任和作用。二是建立完備的生態管理運行規則。在生態環境標準制定、生態環境規劃、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報告、生態環保目標責任制定、生態環境目標考核、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各環節實行閉環管理,增強各環節的信息公開和透明程度,確保生態環境管理在可監督的軌道上運行,同時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監督,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促進分工合作與有效協作,實現多元共治。
深化生態治理體制機制。一是增加制度供給,實現制度賦能。根據全省地域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先天生態趨勢等差異完善各領域、各層級生態監督、整改、反饋等體制機制,同時強化各方面的配套措施,使各項改革和制度相互銜接、相得益彰,形成“督察—整改—反饋”的長效閉環治理機制。二是堅持實事求是,完善各市縣區領導合作、聯席會議等體制機制,提升不同市縣區域之間的合作治理能力,形成跨區域合作治理的長效機制。三是加快探索生態法治機制構建,充分利用具有區域特點、民族特點的軟法資源,增強法律的權威性和文化的認同性,實現從“硬法之維”到“軟硬共治”,進一步提高生態治理效能。四是調適評價和問責機制。結合區域特征和經濟結構,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增加生態治理的正向激勵,促進黨政干部的生態治理問責機制科學化。
健全生態增值體制機制。一是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根據我省生態產品豐富多樣性的特點,規范不同類型生態產品價值估算機制,從制度層面破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瓶頸制約。同時,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二是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鼓勵采取多樣化模式和路徑,依托各縣區獨特的自然稟賦,采取人放天養、自繁自養等原生態種養模式,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同時,科學運用先進技術實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態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三是完善人文生態資源價值保護機制。在保障生態效益和依法依規前提下,規劃布局和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同時,依托優秀歷史文化遺存資源,打造旅游與康養休閑融合發展的生態旅游開發模式。四是探索“自然資源+人文參與+生態溢價”的新發展機制。以文旅部門為依托,完善優質生態文旅項目整合機制,對碎片化的生態資源進行集中收儲和整合優化,轉化成連片優質的“資產包”;探索“生態修復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良性互促”模式,加快培育生態產品市場經營開發主體,鼓勵盤活廢棄礦山、工業遺址、古舊村落等存量資源,推進相關資源權益集中流轉經營,提升生態開發價值。
作者為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黨的建設和領導科學教研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