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的排水系統深處地下,產生的管網問題天然自帶隱蔽屬性,尋找顯著差異化的指標是判斷管網入流入滲、淤積堵塞等問題的關鍵。本文通過“分區量化–細化排查”的思路,首先縮短雨污混接的管段范圍,進而通過降雨時管內水溫波動的變化,成功在較短的監測周期內鎖定混接源,供大家參考。
自打立冬節氣到了以后,氣溫是一陣比一陣低,各位排水同行在保障冬季排水系統正常運行的同時,也要多注意下自身的保暖哦。說到溫度變化,咱們的排水管網雖然鋼鐵心腸、水泥封心,但是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監測南方某城市排水管網全年運行情況如下圖所示:
從全年管網水溫監測記錄(最高溫度33.9℃,最低溫度8.4℃)來看,可以發現以下規律:
基于上述規律,可以發現水溫亦可用來反映管網內降雨入流的發生,那么是不是可以在管網排查、診斷過程中應用該規律呢?🧐
在一般的雨污混接排查過程中,通過在線監測可以快速、方便、直觀的識別雨水管網入流情況,通過降雨時刻管網內液位、流量隨降雨量的變化直觀展示降雨入流過程,傳統且典型的降雨入流曲線如下圖所示:
如上圖所示,通過分區量化監測網絡,成功鎖定片區的雨污混接管段,該管段排水戶均為工企業。然而在做進一步的溯源排查過程中,發現工企業園區降雨入流識別存在難點:企業生產污水不定時排放、集中排放或均勻排放的方式,難以在短時間內(工期短任務重)區分降雨時,流量突增是降雨混接亦或是工廠不定時排放引起。
工企業園區不定時的排水規律、下游管網高液位頂托,使得在短時間內進一步識別降雨入流的位置變得困難重重。考慮到THWater系列流量計均帶有溫度傳感器,聯想到管網水溫隨降雨波動的規律,重新對混接管段設計監測點,通過水溫的差異一步步縮小混接點位置。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8月27日的降雨中,該管段的降雨入流量達到1439 m3,達到平時旱天的一倍以上。觀察上下游兩個點監測情況:
通過上述監測,疑似雨污混接點位置鎖定在2個監測點(200 m)之間,結合現場工企業排口分布情況,推測到疑似混接點位為該園區某建筑設備有限公司排口,并在29號降雨日經現場核實,確認存在雨污混接現象!
開放式的排水管網產生的管網問題往往隱蔽性強、排查困難,在降雨入流排查過程中,因用水場景、管道結構和運行狀態的復雜增加了雨污混接的識別難度,特別是在有限的工期內,由于無法解析出各來源的排水規律,進一步讓難度陡升。而使用先進、穩定可靠、準確的設備對水溫、液位以及流量進行綜合監測,根據降雨入流場景中水溫這一特征因子的變化情況,結合管道流量、液位聯動分析,為降雨入流的排查提供有力抓手,摸清排水系統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