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城投:“紀莊子”為何是“第一”?
水,既是城市的命脈,也是民生的基石,在中國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紀莊子”擁有里程碑的意義和難以磨滅的印記。作為改革開放后我國首個自行設計、建設、運營的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從1984年投產運行到2014年遷建為津沽污水處理廠,再到如今形成水處理全產業鏈的標桿……四十載光華流轉,這座曾經的“行業黃埔”,早已超越時間和物理空間的界限。在天津城投集團勾勒的“一體兩翼”藍圖中,在一代代創業環保人的接續奮斗中,再生水的碧波涌動在津沽大地、潤澤千家萬戶,“紀莊子”精神正以生生不息的信念,演化為水循環經濟的創新實踐。這是一部關于“破”與“立”的范本:破的是傳統治污的桎梏,立的是新質生產力的浪潮;破的是資源消耗的困局,立的是綠色發展的通途——而所有答案,都藏在那個不竭的追問中:“紀莊子”為何是“第一”?

▲津沽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
歷史的“第一”
“甲子建廠開先河,紀莊領命起宏圖”
在更久遠的歷史中,中國城鎮治污的序篇在天津早已埋下伏筆。20世紀初,德國人在天津西南城角修建了中國第一個污水處理工程,作為一個方形的蓄水池人稱“四方坑”,其在收集雨污水后經過自然沉淀、凈化后排入海河,成為了中國最早的污水處理工程。“四方坑”于1924年被填平,污水變清流的愿景猶如投入時空長河的密鑰,等待著下一次開啟。

▲中國第一個污水處理工程——四方坑,圖源天津記憶
新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治理水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上個世紀70年代,新中國成立了最早的環保部門,國家和地方開始為籌建國內大型污水處理廠開展前期工作,天津市有較早啟動排水管道規劃修建的前瞻視野和城市基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國家建設部(今住建部)及有關部委與天津市決定,率先建設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地處天津市區西南部、總投資達8879萬元的工程于1982年破土動工,經過兩年的建設周期,1984年4月28日正式竣工投產。時任天津市市長的李瑞環同志蒞臨現場為紀莊子廠剪彩。紀莊子開創了中國城市市政污水規模化集中處理的先河,當時在整個東南亞也是規模最大、處理工藝最全的城市污水處理廠。

▲1984年李瑞環為紀莊子廠剪彩
作為國內首座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紀莊子廠承擔著天津市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三個行政區域的污水處理重任,日處理污水規模達26萬立方米,服務面積總計6289公頃。根據資料,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黨中央協助天津市恢復重建,將紀莊子污水處理廠建設納入了抗震救災專項計劃,開啟了天津市水環境治理由“濁”至“清”的轉變歷程。

▲1984年建成的紀莊子廠
從“四方坑”起始跨越百年的治水歷程,城鎮污水排放的嚴峻性、環保政策推行的時效性、水資源匱乏的緊迫性等多方因素,共同成就了紀莊子廠的興建與發展,意味著新中國正式翻開城鎮污水處理歷史的新篇章,為城市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工藝的“第一”
“日飲污流百萬斛,夜釀甘露潤千頃”
如果說紀莊子廠以時代先鋒的姿態鐫刻了水處理發展的歷史坐標,那么其持續數十載的工藝革新之路,則展現出更加歷久彌新的技術生命力。建成投用伊始,紀莊子廠便積極采用普通曝氣活性污泥法二級生化處理工藝,包括初沉池、曝氣池、二沉池、污泥消化等,這在當時國際上也是標準的工藝配置。與此同時,紀莊子廠自主設計了一批國產化污水機械設備,并于1986年率先引進英國離心鼓風機和微孔曝氣系統、法國帶式壓濾機、美國沼氣發電機等各類先進技術設備,以“內生沃土+外引活泉”的方式厚植技術根基,走出了一條技術引領、科技賦能的革新之路。

▲1994年的實驗基地
1994年,“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天津正式成立,紀莊子廠作為當時唯一污水處理生產單位入選,并成為研究中心的成員之一和唯一的實驗基地,持續深耕生產能力、生產工藝、技術研發等方面工作。2002年成為中國首批通過英國標準協會BSI整合體系認證的污水處理廠,不斷得到政府、企業、公眾等多方面認可,成功鑄就了污水處理行業的紀莊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