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金橋鎮圍繞水質治理核心目標,以“點、線、面、測、溯”五字訣系統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具體措施如下:
一、“點”上精準排查,源頭管控
- 排口應查盡查:采用“徒步巡查+無人機航拍+行船復查”組合模式,累計排查排口128個,建立“一口一檔”信息庫,明確排污主體、污水來源及排放規律1。
- 動態監測:在排口安裝18臺流量監測儀,對晴天排水排口實施“即查即測”,發現異常立即溯源1。
二、“線”上管網治理,消除病害
- 管網檢測修復:對38條道路管網開展CCTV檢測,發現雨污混接、管道沉降等病害問題56處,通過河長制平臺發單至城建、環保等部門限期整改1。
- 片區協同調度:結合7座雨水泵站運行數據,繪制“管網拓撲圖+水質熱力圖”,形成“一片區一方案”治理策略1。
三、“測”字支撐,構建監測網絡
- 三級監測體系:建立“河道段-排口-窨井”三級監測網絡,每月對38條河道開展氨氮、總磷等指標實驗室檢測,劃定重點整治河道12條1。
- 臨排溯源技術:針對超標排口,采用大功率抽水泵臨排溯源,精準鎖定上游污染源9處,形成污染源清單及整改臺賬1。
四、“溯”字破題,鎖定隱蔽污染
- 三溯工作法:
- 資料初溯:整合管網圖、污染源分布圖等資料,初步判定85%排口責任主體;
- 調查核溯:使用浮標球、染色劑追蹤疑難排口流向,核實污染源23處,查證企業違規排污案件5起;
- 特征深溯:通過污染物成分比對鎖定無管網區域污染源1。
五、黨建引領,全民共治
- 紅色引擎驅動: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通過黨支部結對開展“巡河護綠”志愿活動,將“紅色力量”轉化為河道治理的“綠色引擎”2。
- 軍民協同護河:組建退役軍人“巡河護河團”,實施“軍事化”管理,分設偵察班、突擊班、后勤班,提升應急響應能力3。
通過上述系統性措施,金橋鎮構建了從源頭管控到長效治理的全鏈條治水體系,推動水質治理從“治差水”向“保好水”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