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極端暴雨洪澇災害鏈防治的科研進展與技術應用
一、災害鏈防控關鍵技術研發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極端暴雨洪澇災害鏈模擬器實戰化應用關鍵技術”于2025年4月啟動,聚焦災害鏈模擬、風險預警與應急決策技術研究。該項目由黃維和院士、夏軍院士、陳湘生院士等專家參與論證,旨在構建暴雨洪澇災害鏈的動態模擬平臺,為快速響應提供技術支撐1。
同期,“特大城市外洪內澇災害鏈聯防聯控應急技術與示范”項目持續推進,已在災害鏈機理分析、一體化監測預警、跨尺度模擬推演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并應用于北京、鄭州等城市示范23。
二、次生災害防治與韌性提升
極端暴雨引發的山洪、滑坡等次生災害防控技術取得突破。例如:
- 山洪災害鏈監測預警:基于暴雨型山洪災害鏈監測技術的研發,已通過國際創新合作專項課題績效評價,提升了災害早期識別能力4;
- 城市基礎設施韌性:李輝教授團隊牽頭開展“極端洪澇下城市交通系統韌性評估與提升”項目,重點優化道路抗災能力與應急恢復方案6;
- 復合災害防御:長三角城市群針對“臺風-暴雨-洪水”復合災害鏈啟動風險評估與智慧防御研究,集成多災種協同防控技術8。
三、典型案例與技術驗證方向
以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為例,災害鏈效應凸顯傳統防控體系短板。當前研發方向明確:
- 智能預報技術:國家氣象部門推動“極端雨強預報技術研發”,提升短臨預警精度,減少響應滯后7;
- 跨部門聯防聯控:深圳、北京等示范城市探索多部門數據共享與聯合調度機制,強化災害鏈全流程管控23;
- 高密度城市治理:粵港澳大灣區通過暴雨洪澇系統防治技術(如污染底泥資源化利用、河湖治理裝備研發),降低高密度建成區的災害風險5。
四、未來挑戰與目標
當前技術研發需進一步解決災害鏈快速演化建模、跨領域協同決策等難題。預計2025-2026年,多個項目將進入實戰化應用階段,推動我國洪澇災害鏈防控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防御轉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