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8月底前“看不到污水、聞不到異味”
目前省城仍有65條城區河道沒有實現完全截污,仍然存在不少“烏龍”。為此,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通過調查分析,省城污水處理存在的六大難題,提出了力爭今年8月底前“看不到污水、聞不到異味”河道治污目標。記者竇昊
現狀:小清河成省城“下水道”
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理,濟南市區仍有不少或明或暗的排污口向城區的河道內排放污水,其中生活污水占了大多數。由于地勢的原因,這些河道的水最終都要進入小清河,由小清河再進入黃河。從某種程度上說,小清河成為了省城的“下水道”。環保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每天產生的要排入小清河沿線的污水多達78.5萬噸,而小清河沿線建成的4處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目前為71.5萬噸,從數字上來看,每天仍有7萬噸的污水無法處理直排進河道。“目前濟南市河道仍有110個排污口,已完成截留整治的有50個,其余的計劃今年年底完成整治。而整個小清河沿線尚未全部實現污水截留處理,仍然有污水排入河道,污水處理壓力較大。”該負責人說。
把脈:管網不完善處理能力不平衡
治污如同治病,首先必須找準“病因”或“難題”。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通過現場調查、座談分析和研究,分析理清了省城污水存在的六大問題。
雨污合流。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不僅建設的住宅區雨污合流,部分污水支管乃至個別主干管也是雨污合流,這部分管線量大面廣。
管網不完善。部分區域污水管網不完善,配套不到位,污水直排河道現象嚴重;同時,管網容量不足,承載能力弱,但要改造新建大管徑管線投資巨大,施工非常困難。
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已經滿負荷運轉, 若將現狀大量污水截流后并網,已無力承擔更多的污水處理。
重復處理嚴重。上游部分分散設施達標處理后又匯入污水管道重復處理,因雨污混流或重復處理,污水集中處理量較大,污水處理費高且無效果。這不僅要解決雨污混流問題,還要實施河道截污并網,改變目前河道排污或敷設管道問題,這需要找出管線路徑。
設施閑置。目前大部分分散式處理設施,特別是由開發商建設的住宅小區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后不用,閑置浪費嚴重,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亟待強化行業管理或研究統一運營問題,要從投資與管理機制體制上解決這一問題。
生態未改善。目前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都建在市區管網下游(北部),大量污水經過集中處理后流走,上游見不到好水,市區生態沒有得到改善和提高。目前河道看到的大多是污水,河道的長期排污最終對地下水構成威脅。
“施治”:污水應分散處理現治現排區域內污水處理可聯網調整
治理污水不能只靠下游的集中處理設施,既加重負擔,又不利整個城市河道的環境改善,還有污染地下水的風險。因此,在治理污水時,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認為應堅持污水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并重原則。利用發揮好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的規模優勢和協同優勢,提高污水處理設施承載能力與抗風險能力。優先在市區南部(管線上游)改造完善既有設施,新建部分污水分散處理設施,解決目前管網能力不足與系統不完善問題。“同時,實現污水處理系統區域內可調整,區域間可互補,提高系統適應性,達到系統穩定協調運轉目標。”市政部門的工作人員說,“這和供熱管網、供水管網一樣,在一個區域內實現管網的系統聯通,一處的污水處理飽和時,可以調度調整,讓污水的處理始終平穩運行,不讓未經處理的污水因為處理能力不足而排入河道。”
此外,今后,市政部門還將在河道上游優先選址建設分散處理設施,將處理后的達標水直接排入河道,形成良好景觀,讓污水處理的效果展現在市民眼前,也能更好地宣傳污水處理的工作。“優先完善部分有條件既有設施,能立即發揮作用的盡快啟動運轉;能改造提升的盡快實施改造提升;能發揮規模化效益的擴大處理規模,早日讓污水處理顯現效果。”市政部門的工作人員說,“同時,基于目前污水處理設施選址難、用地難突出,需求遞增現象嚴重等問題,要按照系統性發展原則,做好分散處理設施策劃規劃與建設。”
目標:“看不到污水、聞不到異味”四大系統截污治理65條河道
為了治理好污水,將污水全部收集起來避免排入河道,濟南市將污水收集分為了四大系統,并堅持分系統治理與上游優先原則。分系統就是在利用濟南市南高北低特殊地勢、區域界限清晰的特點,以及污水收集管網與集中處理設施的布局,自西向東分為臘山河分區、興濟河分區、大明湖分區、大辛河分區四大系統,然后按照系統分析梳理排污需求與治理任務,統籌研究污水排放與處理方案。同時,從市區上游(南部高地勢區域)起分層次策劃設計完善管線方案及分散處理設施建設,上游地區優先安排以增加河道內截流水量與過水面積,減輕管網收水輸水壓力,達到系統協調目標。
目前,濟南市城市雨污水管道敷設總長度已達2100公里。其中污水管道1200公里,但由于各種原因,污水管道還難成完整的系統,若要改造污水管道將投入巨大資金。據測算,本次治污工程,繞城高速以內156條道路的雨污管線必須完善,需要新建雨污水主次干管146公里,完成市區臘山河、興濟河、大明湖、大辛河四大分區內65條河道截污治理,變河道排污為截污并網,確保今年8月前完成任務,實現“看不到污水、聞不到異味”的目標,點多面廣、工期緊張。
同時要完成動物園等污水分散處理設施建設,盡快開工建設幾個項目,減輕污水管道及污水集中處理壓力。汛期到來之前,要完成鳳歧路與興港路路口、燕子山西路等一部分積水點改造與治洪工程,解決部分道路雨水明排問題。積極推進五區及高新區、四大投資集團承擔任務實施,按照分工完成轄區或片區開發范圍內河道截污并網與污水綜合治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