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是以原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為基礎,在廣東政府作出東深供水項目注資粵海的決定后,經國家外經貿部批準,由廣東粵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粵港供水(控股)有限公司在深圳合作注冊成立的一家中外合作企業。公司注冊開業時間為2000年8月18日,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從東江抽取天然水,經營、維護和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給香港、深圳和東莞市以及其它用戶供應和銷售未經處理的天然水,利用供水工程的設施從事與水處理、供水或城鎮供水有關活動。公司投資總額為244.64億港元,注冊資本為61.16億港元。
建,年供水能力達8.63億立方米;1990年9月至1994年1月進行了第三期擴建,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建成,總投資16.5億元。年供水能力為17.43億立方米,相當于首期工程的10倍。為解決供水工程取水問題,1998年9月建成了東江太園抽水站。為改善供水水質, 1998年12月建成了日處理源水400萬噸的目前世界上同類工程中規模最大的生物硝化工程。
為從根本上解決供水水質問題,并增強供水能力,經國家計委批準,廣東省政府對東深供水工程進行全線改造。 2000年8月28日,全長51.7公里,投資49億元的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正式開工興建,2003年6月28日全線投產通水運行,比原計劃提前二個月投產。工程供水規模為 24.23 億立方米 / 年。加上原來建成的太園抽水泵站、雁田和深圳兩座中型水庫、生物硝化工程,以及2004年改造的上埔抽水站和雁田抽水站,形成了完整的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系統。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的投產運行,使東深供水方式將由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輸水變為封閉管道輸水,從而實現清污分流,東深供水水質得到根本的改善并優于國家 Ⅱ 級水源標準。
![]() |
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是我國政府和人民為解決香港淡水供應困難,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而建立起來的一項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首期工程于1964年2月動工,1965年3月建成并正式向香港供水。工程年供水量 0.68億立方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滿足香港、深圳、東莞等地的需水要求,并從根本上改善供水水質,工程又先后進行了三次擴建和一次改造。1974年3月至1978年9月進行了第一期擴建,年供水量達2.88億立方米; 1981年10月至1987年10月進行了第二期擴 |
為從根本上解決供水水質問題,并增強供水能力,經國家計委批準,廣東省政府對東深供水工程進行全線改造。 2000年8月28日,全長51.7公里,投資49億元的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正式開工興建,2003年6月28日全線投產通水運行,比原計劃提前二個月投產。工程供水規模為 24.23 億立方米 / 年。加上原來建成的太園抽水泵站、雁田和深圳兩座中型水庫、生物硝化工程,以及2004年改造的上埔抽水站和雁田抽水站,形成了完整的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系統。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的投產運行,使東深供水方式將由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輸水變為封閉管道輸水,從而實現清污分流,東深供水水質得到根本的改善并優于國家 Ⅱ 級水源標準。
從1965年3月1日至2006年3月底的41年時間里,東深供水工程累計供水總達 284 億立方米。為保障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線的水源供給,為廣東省創匯增收和水利事業的發展,為確保廣東省政府關于粵海重組轉制的順利進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由此東深水被譽為“政治水、經濟水、生命水”。 |
![]() |
2005年底,該司成立了企業發展部,實現公司戰略上的重大調整,在現有的經營戰略基礎上,加快擴張發展的速度,重點拓展我司的業務和市場邊界:業務邊界從原來的局限于經營供水項目延伸到包括給水、排水的水行業的所有項目;市場邊界從原來的局限于經營東深供水工程沿線周邊市場延伸到積極開拓省內其它地區和省外的水業務市場。
企業重組轉制以來,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以及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為適應新形勢下的運作,我司董事會和經營班子團結協作、銳意創新,帶領全體員工轉變觀念、開拓進取、克服困難,企業各項工作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良性軌道,目前公司正在深入貫徹 “誠信、廉潔、效益”、“安全、高效、造福粵港”的企業核心理念,全面實施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戰略,全力以赴發展水務項目,加快速度擴張水務市場;繼續鞏固和深化東深供水工程沿線供水市場的開發,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推進工程管理的標準化和信息化,推行遠程化供水調度,努力實現一流工程管理目標;改革用人制度和激勵機制,有效激發全員勤奮工作、力創佳績的工作熱情;繼續強化企業的基礎管理和規范化建設,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