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1953.8.13 -)水文水資源專家。出生于北京市,198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現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流域水循環及其生態環境效應方面的基礎研究、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以及水資源經濟學和復雜系統決策理論方法方面的應用研究。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發展規劃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級重大咨詢項目,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流域級、省級重大規劃項目,并在十余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擔任中方專家組組長和專家。出版專著十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四次,中國優秀圖書獎一次,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浩
個人簡介:一、簡況
王 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工,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為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國)副主席、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水利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國家林業局科技委員會委員、創新方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兼水問題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水利學會第九屆常務理事、中國林學會理事、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理事、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評審委員會委員等職。
王浩教授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曾主要參與完成了國家“七五”攻關項目研究,主持完成國家“八五”、“九五”、“十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課題/專題各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發展規劃項目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國家社會公益研究專項項目1項、國家西部行動計劃項目1項;參與完成國家水中長期發展規劃、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等重大國家規劃多項,其他省部級咨詢項目十余項。近五年先后擔任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創新群體基金項目學術帶頭人;主持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重大課題2項目、國家重大水專項1項;負責多項省部級重點研究和規劃項目。
通過主持上述一系列重大基礎研究和規劃項目,創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環理論;并在該理論指導下,系統建立了水循環及伴生水生態、水化學和水沙過程綜合模擬與多維調控技術體系。上述理論與方法體系已在國家、流域和區域等多個層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對促進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安全保障和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對促進我國水資源學科體系的發展與完善起到了一些作用。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家需求,在融合水文學、水資源學、生態學、氣候學等多學科理論新進展的基礎上,系統構建了“氣候-水文-生態”耦合模擬、變化環境下水資源及需水預測預報技術、基于遙感和氣陸耦合模式的土壤墑情預警預報技術、水資源實時調度等多項理論與技術體系,為氣候變化下水與生態安全適應性對策的制定提供了重大支撐。此外,結合我國主要水資源問題及其分區特征,整體提出我國水資源管理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對策。
迄今,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8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全國優秀工程咨詢獎1次,其余獎勵多次。近年來王浩教授多次獲國家和省部級榮譽稱號和榮譽證書,1996年被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評選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先進個人;2004年被水利部評選為南水北調工程規劃設計“先進個人”;2004年王浩教授榮獲中央中央國家機關工會聯合會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王浩教授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6年王浩院士被評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 ;2009年王浩院士被評為“全國水利系統奉獻水利先進個人”。
二、受教育情況
1978.4-1982.7 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農田水利,學士
1982.8-1985.3 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碩士
1987.8-1989.7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系統工程,博士
1992.7-1992.8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風險研究中心水資源專題,訪問學者
三、工作經歷
1969.9-1973.3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三團農業工人、班長
1973.4-1976.1黑龍江省安達縣城郊公社繁榮大隊 知識青年
1976.2-1978.3北京大學無線電系 工人
1978.4-1982.7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本科生
1982.8-1985.3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研究生
1985.4-1987.7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工程師
1987.8-1989.7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職博士生
1989.8-1991.11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 副室主任、工程師、高工
1994.6-1997.2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 室主任、教授級高工
1997.3-2001.3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 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
2001.4至今 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 所長教授級高工
四、主要科研經歷
主持或參與近百項重大科研與規劃項目,主持項目經費超過億元。
近五年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僅列10項)
[1] 國家973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海河流域水循環演變機理與水資源高效利用”,項目首席科學家,總經費3000萬元;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基金:“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項目負責人,總經費500萬元,并獲滾動資助;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社會水循環系統演化機制與過程模擬研究—以海河流域為例”,項目負責人,總經費150萬元;
[4]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南水北調中線水資源調度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總經費630萬元;
[5]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三峽及長江上游特大型梯級樞紐群聯合調度技術”,項目負責人,總經費872萬元;
[6] 國家科技基礎研究工作專項:“水文學方法研究”,項目負責人,總經費235萬元;
[7] 國家重大水專項:“松花江流域水質水量聯合調控技術及工程示范-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總經費480萬元;
[8] 水利部基建前期:“國家水資源管理系統前期工作”,課題負責人,總經費200萬元;
[9] 科技部援疆重大咨詢項目:“科技支撐引領新疆跨越發展戰略研究”,課題負責人,總經費50萬元;
[10]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三峽工程論證結論階段性評估水文與防洪專題”,專家組組長,總經費200萬元。
五、主要獲獎情況
近年來,獲各種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多次,被授予多種榮譽稱號。
學術獎勵之一:國家級獎勵
2009年 因《中國分區域生態用水標準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7年1月 因《黃河水資源演變規律與二元演化模型》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5年1月 因《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承載能力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1年1月 因《全國水中長期供求計劃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997年12月 因《華北地區宏觀經濟水資源規劃管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學術獎勵之二:省部級獎勵
2010年因“青海湖生態-環境演變與生態需水研究”,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9年因“水利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9年2月因《海南省海口市水系綜合規劃研究》獲得海南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06年因“青海省引大濟湟工程規劃”,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6年因“寧夏經濟生態系統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年3月 因《寧夏經濟生態系統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獲得寧夏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年4月 因《張掖市節水型社會建設研究與實踐》獲得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5年1月 因《黃河流域水資源演變規律與二元演變模型》獲得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4年1月 因《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價理論與實踐研究》獲得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03年1月 因《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承載能力研究》獲得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1999年7月 因《全國水中長期供求計劃研究》獲得水利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1997年8月 因《新疆北部地區水資源可持續開發總體規劃》獲得水利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996年8月 因《華北地區宏觀經濟水資源規劃管理的研究》獲得水利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榮譽稱號
2009年9月 被水利部授予“全國水利系統奉獻水利先進個人”
2006年 被中組部等四部委評為國家級“杰出專業技術人才”
2005年11月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5年4月 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
2004年4月 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
2001年7月 被中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委員會授予“優秀共產黨員”
2001年2月 被科技部、財政部、國家計委、經貿部評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先進個人
六、聯系方式
電話:13681090913 雷曉輝 老師
Email:lxh@iwh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