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放可以看了!

油新華 | |||||||
|
|||||||
·油新華 職務:副總工程師,橋隧與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長 職稱: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學歷:北京交通大學,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
·榮 譽 國家一級注冊建造師,國家科技部專家,北京市、天津市、重慶市等多地科技獎評審專家,《隧道建設》、《建筑技術》等多個期刊編委,山東大學、長安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河南理工大學等多個學校兼職教授及碩導,北京市城市地下空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曾獲“十一五”國家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先進個人、北京市青年科技優秀論文。 主持研究9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撰寫發表6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專著5本,編寫國家級和省部級工法7篇,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9項,獲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80多項,主參編國家及行業標準4項,主編團體標準9項,參編6項。
·社會職務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工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土工程信息技術與應用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理事、北京盾構施工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市政工程協會綜合管廊建設及地下空間利用專委會秘書長、中建科協基礎設施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工作業績 1、開創新的研究領域——土石混合體:國內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并給出了其準確定義和分類體系,建立了土石混合體隨機結構模型,掀起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研究土石混合體的高潮;自主開發了基于CAD圖形和數碼照片的自動建模技術,這一技術后來被廣泛應用,大大減輕了以前建模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2、提出新的建造技術——管幕預筑法:在沈陽地鐵二號線新樂遺址站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地下工程支護結構一體化建造理念,并系統研究了管幕預筑法這一創新技術,編制發布了行業標準《管幕預筑法技術規范》(已于2016.12.1實施),形成了初步的理論體系和一套設計施工關鍵技術。 3、倡導新的施工理念——盾構節能減排:集成研發了復雜環境下盾構始發與接收綜合技術,其中風道始發盾構獲國家級工法,解決了繁華市區城市主干道盾構始發和接收難題;推動了中建一號盾構機大修改造,引領了盾構機再制造潮流;自主研發了大型可組裝式盾構管片多功能試驗機,解決了非標及復雜條件下盾構設計難題,經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已成功實施了多項大型地下結構足尺試驗。 4、引領新的研究方向——管廊/地下空間:主持《大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綜合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和《城市綜合管廊綜合技術研究與應用》總公司兩大課題,牽頭負責總公司綜合管廊及地下空間業務的技術研發和服務工作,組織召開了總公司內外部大型學術會議十余次,為西安、北京、綿陽、西寧等十幾個管廊和地下空間項目提供了技術服務,研發形成了有中建特色的地下工程綠色快速施工技術體系和預制裝配成套技術;代表中建加入了世界地下空間聯合研究中心(ACUUS),并發起成立了中國市政工程協會管廊及地下空間專委會,逐步奠定了中建的行業領先地位。 5、融合新的中建智慧——智慧施工系統:主持研發了中建云地下工程智慧施工系統,中建云服務(中建巖土在線服務平臺)已投入使用,中建云樁基和中建云智能泥漿已開發完成并與中建機械聯合進行市場推廣,與逸風科技聯合開發了中建云盾構智能管控系統(已有數十臺盾構上線),與中建智能聯合開發了中建云隧道智能管控系統,極大地推動中建系統地下工程的施工智能化水平。 6、解決新的巖土問題——環保處理技術:工程廢棄泥漿智能多級處理技術解決了工程廢棄泥漿的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問題,已在深圳地鐵十三號線示范應用;“填無憂”流態填筑料解決了狹小肥槽免分層回填和振搗難題,已在西安等多個管廊項目示范應用;套管長螺旋鉆進技術解決了淤泥流沙等特殊地層干成孔難題;高分子改性聚乙烯板臨時道路快速修建技術解決了施工現場臨時道路成本高、處理費用高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