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霧霾、垃圾圍城、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環保問題引發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污水處理、大氣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節能環保領域也成為了資本市場競相追逐的“新寵”。在“2013(第七屆)環境技術論壇”上,企業屆人士和投資者也認為節能環保產業將取代新能源產業成為環境領域未來的投資熱點。
國家政策紅利 民間資本助力
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有力驅動。中共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后,將環保產業上升到了國家意志的層面。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馮良7月24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透露,《進一步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意見》近期有望出臺。他表示,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該產業的投入,以有效帶動產業發展。
除了政策的有力支持,民間資本的參與也將節能環保推向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本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將節能環保作為拉動經濟、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手段,環保在未來10年將是國家政策、資本市場關注的核心行業。會議要求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既要有政策支持,更要創新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包括民間資本積極參與。
新能源遇冷 節能環保上位
事實上,社會資本一直都對節能環保產業都有著強烈的進入愿望,同時產業對資金也有需求。在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前,不少嗅覺敏銳的企業和投資者已經十分看好節能環保產業,并正在不斷加大對相關領域的布局。在6月28日召開的“2013(第七屆)環境技術論壇的”的“技術與資本,視角與對話”環節,紀源資本合伙人于立峰稱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投資重點逐步轉到了環保領域。北京青云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張立輝也認為,節能環保已經取代新能源,成為了環境行業突出的核心和重點。
張立輝表示,幾年前環境行業都在做新能源,但是國內新能源的應用才剛開始,還沒有大規模的發展。而且比起新能源,現階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更適合中國國情。他指出,我國能源利用率還比較低,2010年中日的GDP總額基本一致,但我國一次能源消耗量是日本的5倍。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就是過度依賴資源投入、投資投入和出口拉動,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就要重視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節能環保產業。
于立峰表示非常贊同上述觀點,他從投資人的角度對環境產業未來的發展做了預判,認為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投資重點將從新能源逐步轉到環保領域。他分析稱,國家政策十分支持環保產業,三年五萬億的投資加上地方投資和地方債,每一個領域都有上千億的市場規模。而且很多領域的商業模式也比較成熟。他預計環保產業未來將會發生更多的兼并與收購,但是在此之前會有一個行業轉折的過程。
資本競相進入 “萬億蛋糕”待分
在政策紅利下,節能環保領域的投資比例不斷呈上升趨勢。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我國清潔技術行業披露的4起融資案例全部集中于污染監測與治理行業,分別是聯合環境、賽諾水務、科盛環保科技以及華杉環保,均為污水處理相關企業。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2年清潔技術行業共有131起投資事件,涉及總額達10.17億美元。其中,環保產業的投資案例數61起,投資總額5.26億美元,占比超過全行業的1/2。僅按“十一五”期間環保產業的年平均增長率15%保守估算,2015年環保產業的總產值將超過8億美元。
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節能環保業正在加速形成支柱產業。在這樣一個“萬億蛋糕”面前,資本必然會競相進入,為行業注入更多的活力。而且只有將資本注入市場,才能最大發揮其優勢,企業才能獲得做大做強的機會,從根本上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理性提醒 避免成為第二個光伏
在看好的同時,投資者們也表達了理性的提醒,希望節能環保不要成為第二個光伏太陽能產業。于立峰提到他在能源領域發展的過程中看到了太多大熱到大冷的過程,典型的就是太陽能和風能產業。在政策的刺激下,大量項目建立起來,形成了大干快上的局面,導致出現很多后續問題。
過去幾年來,技術的發展以及政府的大力倡導促使我國相繼建設了一批以大型風機和多晶硅面板為主營產品的新能源產品生產企業。加上歐美市場需求量急速攀升等外部因素影響,新能源產業做得風生水起。但是,隨著IPO暫停導致企業上市受阻、歐盟揮起“雙反”大棒,新能源行業過度依賴財政補貼、盲目投資產能過剩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投資環境直轉急下,一時間從資本追逐的“寵兒”變成了“棄兒”,不少新能源企業在去年難以為繼。
于立峰表示,行業發展最忌諱的就是大熱到大悲,他希望環保領域的發展不要經歷類似的過程而變成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在這一點上,新能源可作為前車之鑒。